中外员工在沙特马赞项目现场探讨交流工作。受访者供图
在沙特阿拉伯东部的广袤沙漠上,多个由中国企业承建的石油化工项目正在全速推进。烈日炙烤着沙砾,工程人员穿梭于巨大的钢铁丛林之间,阿拉伯语与中文的交流声此起彼伏,构成一幅独特的国际化工作图景。
“早上好,今天也要‘666’!”这是中国石化南京工程公司沙特东部第二工程项目部施工经理艾哈迈德的惯例“开场白”。他在近日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666’,不只是中国人的网络用语,更是我们对每天努力工作的期待。”
“来中企工作是我作的最好选择”
艾哈迈德出生于沙特东部的炼化重镇。少年时期在炼厂的实习经历,让这位原本立志悬壶济世的年轻人,萌生了“做工业医生”的新理想。从沙特最高学府——利雅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艾哈迈德在本地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随后在沙特阿美拉斯塔努拉炼厂中淬炼成长。
位于波斯湾海岸的拉斯塔努拉炼厂升级改造项目由中国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承建。该炼厂日加工55万桶沙特重质原油,是中东地区最大的炼厂之一。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炼厂改造项目的多次质量考核中位列榜首。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吸引了不少当地人才主动投身中资项目。
艾哈迈德便是其中之一。他主要负责现场问题的监督与解决,同时在行政管理、采购协调、市场对接等方面提供跨部门支持。他解释说:“在中资企业工作,是因为特别欣赏中国文化中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
在沙特项目中,像艾哈迈德一样被中国企业吸引并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还有不少。25岁的沙特姑娘罗伊芙大学一毕业,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公司的财务团队。“我的目标是学习最前沿的财务管理理念,同时成为中沙合作这座桥梁上的一颗螺丝钉。”罗伊芙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为了这份理想,罗伊芙每天清晨驱车往返于朱拜勒工业城与驻地之间,来回100多公里。她笑着说:“虽然辛苦,但我很享受在这个多元的团队中成长,这里像一所开放的学校。”行车记录仪显示,过去一年间,她的车轮已在沙漠公路上碾过近两万公里里程。
“让我坚持下去的是,中国同事从不吝惜分享工作经验。一步步教我如何理解问题、找出路径。”去年荣获公司“优秀员工”称号时,罗伊芙无比欣喜:“感谢父母支持我的决定。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来这里是我作的最好选择。”
沙漠中的融合之道:“目标一致”破隔阂
从长江到沙漠,从中文到阿拉伯语,中西文化的差异横亘其中。正因如此,跨国企业在深入东道国时,常常要面对融入当地文化的挑战。
中国小伙闫斐斐是中石化南京工程中东公司行政主管,他的职业生涯就始于管理一支名副其实的“多国部队”。他的团队成员来自中国、沙特、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多个国家,语言和文化差异巨大。“中国员工是主体,但外籍员工的培养与成长同样关键。管理到位,团队的执行力和凝聚力才有保障。”他深知,相互信任与支持是成功的基石。
艾哈迈德曾面临语言和节奏的不适应。他说,沙特人情感表达直接,注重家庭价值;而中国同事则更为内敛务实、高效理性。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艾哈迈德不仅很快融入团队,还展现出过硬的综合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温作业节奏,他主动思考施工排班优化,连续3个月、每天10小时扎根现场,绘制出涵盖37处高危区域的管线图谱。他优化调整高温时段作业安排,使夏季施工效率提升了40%。
“尽管文化表达不同,我们却拥有同样的目标。”他解释说,这种彼此理解与尊重,促成了团队间的高效协作。2023年9月,他作为“南京工程一带一路订单班”代表赴华培训,拍摄短视频上传社交平台,累计浏览超2.3万人次,成为沙特民众了解中国项目的重要窗口。
刚入职时,面对陌生的财务系统、堆满桌面的增值税发票和复杂的税法,罗伊芙一度感到无从下手。“第一次看到增值税申报表,感觉像在读‘加密文件’。”她边说边翻着一本笔记本,红蓝两色笔记密密麻麻——红色是本地财务主管的批注,蓝色是她每天记录的新问题。
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解密”过程中,罗伊芙不仅逐渐掌握了专业技能,更开始领悟跨文化协作的真谛。如今,罗伊芙办公桌前的玻璃隔板上贴着中沙两国节日历。红色圈出中国春节,绿色圈出沙特节日。“文化差异就像增值税率,只要用对公式,就能互通。”她打趣道,“沙特人非常强调流程规范,而中国人更重视信誉,找到结合点就能事半功倍。”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员工也在用心理解和融入当地文化。有的主动学习阿拉伯语,有的参与当地传统节日聚餐、送上节日祝福。
跨文化协作没有模板,只有真诚和理解。“收到当地员工家庭婚礼的邀请,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不久前,当闫斐斐打开来自一位沙特籍员工的弟弟的结婚请柬时,眼中泛起笑意。他说,这份融入当地生活的认同感,是他17年海外耕耘最珍贵的收获之一。
中企“传帮带”推动沙特人才成长
在文化的共鸣之外,如何让技术真正惠及当地居民,还需回归一个关键命题:人才从哪里来?又如何培养、激励、产生更多像艾哈迈德、罗伊芙这样的本地青年?
“人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中石化南京工程中东公司总经理李鹏表示,为了积极响应沙特政府的本土化政策,自2005年进入沙特市场,该公司就采取多种举措助力培养当地人才,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属地化员工培养机制。“一方面,通过专业机构集中培训和公司内部‘师带徒’培养的方式,提升当地员工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项目积极推进本土化采购,推动沙特当地中小企业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艾哈迈德对此深有体会。“个人能力再强,也要带动团队共同成长。”他说,在中国企业工作的5年间,他将“培训本地员工达到与中国同事相当水平”视为关键使命。他亲自编写培训手册、设计教学大纲,与每位学徒签署师徒协议,手把手从基础教到图纸绘制实操。如今,他带出的部分学员已开始担任新员工的导师。“这是我最感到骄傲的成就。”
无论是资深工程师还是职场新秀,这种传帮带的机制正不断延续。罗伊芙的成长轨迹,同样是“授人以渔”理念的生动印证。“中方导师反复强调,解决问题绝非单打独斗。”罗伊芙分享道,她在公司拥有双重导师支持——本地财务主管默罕默德负责本土规则衔接,来自中国的导师则传授先进管理理念与系统操作。从最初的财务系统编码到复杂的经营报表深度分析,她的飞速成长正悄然改变着师徒关系的性质,从单向的知识传授,逐渐转向更富建设性的双向探讨与共同学习。
像艾哈迈德、罗伊芙这样从基层扎实成长起来的沙特员工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公司在沙特累计招聘沙特籍员工达2159人次,并通过体系化培训项目赋能沙特籍学员1157人次。这串数字背后,是众多沙特青年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样关键。闫斐斐这样的中方管理者,将“真心做事、真诚待人”视为团队建设的信条。“每一名当地员工加入时,我都寄望于他们能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能力的跃升,赢得更广阔的未来。”闫斐斐说。
闫斐斐的身影常常出现在重要节日、员工病困或婚嫁的慰问现场。这些落在实处的关怀,浸润着团队氛围。“大家的心更齐了,干劲也更足了。”在闫斐斐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当地员工自发赠送的零食和小礼物,这成为彼此信任与情谊的温馨注脚。
据悉,7月23日,公司总承包的沙特阿美拉斯塔努拉炼厂压缩机更换项目召开供应商开工会,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建设奠定重要基础。在电站的轰鸣、工地的忙碌与培训教室的灯火中,中国企业“授人以渔”的诚意,正转化为沙特本土人才的茁壮成长和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悦 李媛媛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3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