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右一)和团队成员交流分析。张天宇/摄
夜色渐浓,东部战区某部作战研究室内依旧灯火通明,一场聚焦新质作战领域的专题研讨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高级工程师王超手持激光笔,站在汇报席前向战区指参人员、技术专家讲解如何将某领域复杂作战体系拆解转换为可实现的技术模型,参会人员一边仔细聆听,一边频频点头不断记录。
这是王超多年来的工作常态。从军25年,他扎根作战保障领域谋战备战,聚焦科技创新,深研联合作战指挥。联合战场瞬息万变、信息环境错综复杂,王超的目标是,“成为穿透迷雾的那道光”。
尽管如今已是战友们公认的“技术能手”,但在战区组建之初,王超这道“光”也曾遇到重重阻碍。当时,战区内的专业领域人员被高度精简,技术服务主战的要求更高了,实战化保障的技术难题也接踵而来。
在一次指挥保障系统升级扩容期间,王超和战友们遇到了因各军种数据资源汇聚后指数级增长,导致后台服务器频频“掉链子”,某项关键功能的计算响应时间过长的情况。他们很清楚,这些问题不解决,将难以支撑指挥决策。
上级明确要求抓紧抢修,王超被紧急抽调进攻关团队,负责查明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技术排障,想要完成好任务,需要突破多个技术难题。
王超没有犹豫,当场立下“军令状”,表示“只有钻不透的技术,没有完不成的任务”。随后两个月里,他带领3名骨干投入这场“战斗”。机房成了他们的“主力战场”,键盘鼠标、数字代码是“攻关武器”,行军床、咖啡、泡面是“生活标配”。通过上千次数据分析,他们最终精准锁定了问题根源——系统某功能模块存在“低效冗余”。
随后,他又带领团队反复推演优化方案,成功将数据处理效率提升40%以上,将信息流转速度提升近一半,打通了专业领域指挥链路的阻碍。
在王超看来,联合指挥保障不仅要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搭建联合作战体系,更重要的是形成联合的思维。“投身改革强军不仅要做好角色的转变,更要按照强军目标进行全方位的自我重塑。”王超常说,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改造和实践变革,必须适应联合、融入联合,才能贡献联合。
由保障单一军种向服务联合作战拓展,王超见证了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之路,也在不断挑战与突破着自我。最初的一次技术研讨会上,某型系统框架结构虽然已经定型,但数据格式不统一、流转环节不顺畅的问题依然没能解决,来自各个部队的骨干争论不休,讲的都是各自的矛盾困难。
“如果大家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就失去了联合作战的意义!”那一次,王超意识到专业领域只有“形联”还远远不够,要达到“神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他主导发起了一场“头脑风暴”,突破单一军种和条块分割思维,借鉴联合作战工作模式,带动各部队的战友形成并行作业、数据共享的攻关机制,推动多源信息尽快融为一体。
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战区联合作战实践的不断深化,王超敏锐地感知到“强军之路需要更高层次的科技武装”。如何牢记使命任务、增强忧患意识,全力以赴履行好服务主战职能,成为他新的课题。
在王超心中,专业技术军官是战场的“数据中心”,更应该成为联合作战的“智慧大脑”。懂技术也要懂指挥,要让技术“从纸面上嵌入到战法里”。
面对全新的联合作战指挥保障需求,王超深感时间紧迫,不断加快学习的步伐。白天他到指挥席位学习指挥流程,记录作战需求,晚上便带着数据铆在机房推演算法。
一次联合指挥演练中,某类数据分析准确率不足35%,直接影响到指挥决策效率。王超立即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是已有参数设置和分析手段难以短时间内支撑数据分析能力提升。他紧急攻关,连续奋战16个小时,最终将该类数据分析准确率提升了30%。
从那以后,王超更加坚定了“技术必须服务于战场,才能真正体现价值”的信念。他深知战场是唯一能够真正检验技术能力的地方。在一次作战研究会上,一位指挥员向他提出3个问题:目标打击效果怎么样?有没有量化评估?对战场态势有哪些影响?
这些问题让王超意识到,提升联合作战指挥效能还存在关键堵点。如果没有真正贴近实战的统一量化模型,而只依赖于经验判断来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指挥决策的精准度,到了战场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立即请缨,马上成立课题攻研小组,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连续3个月,他带领团队铆在“数字阵地”上,聚焦如何统一“度量尺”这一难点,调取分析数十次演练数据,创新评估算法模型,并区分作战阶段、任务类型、行动样式,让系统自动决策评估维度,动态生成效能数据。
后来,这一模型也在实战中得到了检验。在一次推演中,系统依托算法模型精准评估某次行动效果不佳,指挥机构据此调整兵力部署和行动计划,最终实现了逆转。这一成果,填补了战区在某领域作战效能评估的技术空白,实现了“凭经验判断”向“用数据说话”的转变,还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为联合作战指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这些年,王超自学并精通掌握了5种计算机编程语言,熟练掌握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解决了多项联合作战指挥保障难题,荣立二等功1次。
被评为战区学科领域拔尖人才后,他又主动担纲,在单位成立了“战技融合攻关小组”,推行“技术+战术”双导师带教机制,邀请院校专家、部队骨干共同参与团队建设,打通了作战需求与技术实现的“最后一公里”。近5年来,他带领攻关团队取得15项全军优秀成果,打造出一支不折不扣的懂技术、精战术、能打仗的科技铁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9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