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援战保战的“尖刀利刃”
?——记广西军区某部军官谢亮

发稿时间:2025-07-28 10:1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谢亮(左二)带队组织野外作业。曹学兵/摄

  子夜时分,一声刺耳的警报划破广西北部湾港的宁静。一瞬间,多个码头同时迸发出冲天火光,一场实战背景下的军地联合演练拉开帷幕。

  几公里外,军地联合指挥所里,广西军区某部军官谢亮紧盯态势大屏,沉着冷静指挥调度。面对军港遭“敌”损毁、返港补给舰船紧急转向备用码头的紧张态势,他精准调控兵力,指挥各保障单元将油、水、气迅速补充到舰船内。天际露白时,满油满弹的舰船再次顺利起航。

  这是谢亮协调军地联合向战冲锋的又一次胜利。这些年,谢亮紧盯国防动员主责主业,一心谋战、潜心研战、全心练战,多次出色完成重大军事行动和演习任务,成为省军区援战保战力量中的一把“尖刀利刃”。

  广西军区地处边境地区,谢亮和战友们肩负着守国门的重任,国防动员的重要性非比寻常。10多年前,谢亮初入省军区机关时,便立志要做一名“边防通”。为了快速熟悉边防环境,他找来当地兵要地志,将所有常用数据整理成册,没事就掏出来背记。

  机关新配发一体化指挥平台作战标图后,谢亮每晚加班结束都要标绘一遍再回家。有时为了实现一个队标的准确定位,他要反复揣摩上百次,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谢亮常说:“战时快一秒,胜算多一分。”为提升自身作战指挥能力,工作之余,他花了两年时间,跑遍全区的所有界碑、哨所和阵地,对辖区所有界碑的坐标参数、分队担负的巡逻任务、争议地区的具体位置和面积都做到了“一口清”。

  不仅如此,他还走访了辖区内重点企业、新兴行业,足迹遍布14个地市,详细记录了各地交通、物资、人力资源等相关数据,建起一座“大脑数据库”。

  “革命军人既要始终心系国防,更要靠能力固守国门。”谢亮说。

  边海防军事设施保护事关边境安宁、国家稳定,与部队战斗力生成紧密相关。2019年,在一次边海防军事设施安全保护检查时,谢亮发现有的战备工事已长满青苔、老化斑驳,难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作战对手在变,作战样式在变。保护军事设施不能一味地守摊子,而是要给老旧设施赋予全新作战理念,跟上现代战争需求,这才是最好的保护。”谢亮说。

  自那之后,他便开始积极推动建设军事设施保护新机制。一批低价值掩体工事报废了,一些老旧军事设施开始进行修缮完备、扩能升级。2021年军事设施保护法颁布后,谢亮又和战友们构建起一套由地方党委政府统管、军地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性防范网络,真正实现了军地联合。

  谢亮深知,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对现有战备训练设施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是必须的,也是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职责所系,更是打赢所需。

  然而对于步兵指挥专业出身的谢亮来说,信息化改造升级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只能从零学起。但谢亮没有退缩,受领这一重要任务后,他铆足了劲儿边学边干。

  从精心拟制升级改造可行性报告,到打通各类设备上下通联的“经脉”,再到协调多方厂家实现设施设备的无缝对接,谢亮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向兄弟单位学习请教经验,又协调多部门融合数据整合分析。3个月时间里,他带领战友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1年后顺利实现流程再造、机制创新,两年内完成全面升级,为提升省军区系统援战保战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在谢亮看来,现代战争“不只是战时实力的比拼,更是平时攻坚的较量”。调任沿海一线工作后,他主动出击,提议筹建一支新域新质女民兵分队,打造精干高效的海上新型民兵支援保障力量。

  围绕这一目标,谢亮带领调查小组跑遍了驻地3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事业单位,吸收了直升机飞行员、快艇驾驶员、网络工程师、安全工程师、救生潜水员等一大批新型人才入队。同时他还采取预征预储、分级自购等方式,筹措了一批新设备,一支新型民兵保障队伍羽翼渐丰。

  女民兵分队第一次组织实兵演习时遇到恶劣天气,北部湾风高浪涌、电闪雷鸣,一艘距海岸线10海里的渔船“遇险”急需“救援”。女民兵迅速出动快艇、无人机、直升机,展开立体式救援,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战斗作风令后方联合指挥所的军地领导赞叹不已。

  去年,多款新型装备相继配发后,谢亮又第一时间联系请教装备生产厂家,带领骨干边学习理论边实操验证,梳理细化操作规范流程,编写出16种型号的新装备操作手册和配套训练教案库。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训练教材下发后,不少民兵反映“看不太懂”。谢亮意识到,要想真正实现“数智赋能”,必须转换训练思路。

  在他的主导下,经过多轮论证,一套“海上模拟仿真训练系统”由想法变为现实。随着民兵训练基地改造建设完工,这套集任务指挥、模拟训练、考核评估于一体的模拟仿真训练系统也投入使用,实现了船不出海、兵不出门就能开展“实装操作”“实兵演练”,有效解决了训练资源不足、场地承载能力有限等问题。

  一次演练中,谢亮发现通信装备存在技术老旧的问题,在战场上极易“掉链子”。他又立刻钻研起“动中通”技术,联系请教了数名技术专家,最终形成一本装备升级案和技术标准案。方案通过批准后,新型装备入列,任务平台态势感知能力和信息通联技术实现了质的跃升。

  这一次,装备得到了专家的肯定,拿到上级颁发的“上岗证”,谢亮却并不满足。他要将设备拿到重大演训活动中运用,全面检验复杂条件下新型设备改造后的性能,了解更多参数。

  热浪逼人的炎炎夏日,谢亮窝在狭小封闭的舱体内,反复测试装备性能,总结提出修改意见。100多个日夜奋战,他与厂家一起成功完成样品设计和优化调整,为海上训练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极大丰富了作战“工具箱”。

  在谢亮看来,援战保战攻坚冲锋就是要真练实备。他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一切为了在未来战场打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贾二兵 肖先云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8日 01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