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一名95后教师在高海拔牧区小学的坚守

发稿时间:2025-07-23 10:1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7月的一个午后,雨丝飘落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白嘎乡小学。在宿舍楼下,记者见到了27岁的英语教师曹惠。她穿着简单的白色上衣,扎着马尾。2020年7月从大学毕业的她,同年8月选择踏上这片雪域高原,成为白嘎乡小学的一名教师,至今已是第五个年头。

  大学毕业时,家在四川雅安的曹惠做出了一个令家人颇感意外的决定。“从小到大,我都是比较听话的,报考时就想做点不一样的。”她不顾父母反对,选择了高海拔的那曲牧区。她坦言刚来时也曾经历波折,然而,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最终成为让她留下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逐渐感受到这里的孩子渴望知识,这也加深了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她说。

  初次踏上白嘎乡的土地,蓝得透亮的天空、巍峨的雪山令她震撼。学校条件的简陋程度也超出她的预期,但这份艰苦很快被温情冲淡,“刚到比如县分配完后,就有老师来接,当时觉得学校真的把每一个来到白嘎乡小学的人当成家人”。更令她惊讶的是,“这里的教育基础虽然薄弱,但学生、家长对待教育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

  “刚开始时,爸妈特别反对,觉得太苦太远,怕我受不了。刚到那曲时,高反比较明显,一到比如县又立马好了,但偶尔还会头疼睡不着。自己身体基础不是特别好,每个月都会经历感冒发烧。”曹惠说,生活条件同样艰苦,常年面临冬季水管冻结导致的用水不便,饮食一度也需要适应,“但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这些困难都克服了”。

  在牧区教英语,最大的挑战是语言环境的缺失。为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曹惠常在课前播放简单的英文歌曲或动画。最初担心学生听不懂汉语,但站上讲台,听到那一声整齐的“老师好”,她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她也积极融入当地生活,从完全不懂藏语,到现在能听懂一部分,并尝试学习简单用语。

  5年里,曹惠送走了两届毕业生,目前正带着第三届四年级班。孩子们的成长是她工作的动力。她见证了学生从对英语一无所知,到现在能进行简单对话。孩子们质朴的情感表达成了高原上温暖的慰藉。她收到的,是课前直白的赞美,是每个节日粘着花朵的手写信笺。让曹惠留下的缘由,已从“责任”化为“热爱”。任教5年来,最打动她的瞬间是第一届学生毕业时,孩子们跑过来抱住她说:“老师,以后我们会经常回来看您。”

  年复一年,“每年在学校待的时间比在家里待的要长”,白嘎乡在她心中已是第二个家。身份认同也随之牢固。“我觉得我就是白嘎乡的老师。”她说,学生、家长、同事、商店老板的日常寒暄都让她感受到自己是这里的一分子,“这种认同感是在长期的相处中慢慢建立起来的”。5年在高海拔牧区的历练,深刻地塑造着她。她说:“这段经历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更懂得珍惜,以前在家里总觉得很多东西理所应当,来到这里才知道生活不易,更明白了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环境,而在于用心。”

  对于她的学生,“我希望他们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和文化的传承”。她观察着高原牧区乡村教育的变化:“这几年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翻新,来了很多年轻教师。”她也指出了学校仍需努力的方向: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丰富的课外读物、更多的教师培训机会,以及面对生源增加的相应援助。在她看来,基础教育更像是慢火细熬的修行。带着热忱和平常心,去成为点燃火种的人,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纪佳琦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3日 01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