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冰封记忆”都只是打个比方,形容那些短时间内不再触碰的故事。如今修辞成了现实——北京理工大学宋孟杰教授的研究团队已经做出尝试,用气泡在冰里“写字”,保存声音、图像等信息。
其实,大自然的记忆早就写进了冰层:水结冰时,水里溶解的空气若是来不及跑掉,便成了冰封的气泡。冰层把外界隔开,气泡忠实记录下此时的大气成分,如同一个个时间胶囊。
就像煮面条,火大火小会影响面条的软硬,宋孟杰的研究团队发现,水结冰的速度,能决定冰里留下哪种身材的气泡。降温快、结冰快,气泡来不及反应,就被困在其中,身材就像鸡蛋一样椭圆;降温慢一点,预留些逃跑时间,气泡已经动身,就会像针一样细长;若是再慢,气泡便能自由逃出,冰层不会留下气泡的痕迹,变得完全透明。
研究人员意识到,要是能精确控制水结冰的速度,便能让气泡按我们的想法跑——这些气泡的样子和分布,就像冰的 “身份证”,记录冰“出生地”的信息。
他们使用一套类似三明治的实验装置:两块透明塑料板中间夹一层薄水膜,底下垫着一块铜板,能精确控制温度,就像冰冻过程的调速器,决定水膜结冰的快慢,也悄悄定下冰里气泡的模样。
铜板降温快,水膜就像被摁了快进键,瞬间冻成冰,气泡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牢牢锁住;铜板降温慢,水膜结冰就像慢镜头,气泡有时间跑、变形,有的跑到一半,有的已经跑没影。经过反复试验,他们找到了气泡逃逸的关键速度,记录下所需的温度和时间。只要把信息转化为温度变化的信号,调准铜板温度,就能在冰上画出透明和不透明交错的信息图谱。
信息图谱的读取也很简单,甚至很优雅:用高分辨率相机给冰面拍照,画面里气泡层偏白,无气泡层颜色更深。计算机程序会将冰面不同层次的灰度信息转换为数字序列,再按照预设的编码进行翻译。
若使用二进制编码,我们可以这样将“我爱你”写入冰层:将这三个字转换为仅含0、1的二进制信号,铜板遇0需缓慢降温,遇1则需骤冷。最终,“我爱你”将被绘成冰层中3条光影不一的条纹。冰面如同纸张,根据深深浅浅的灰度,在0摄氏度以下解码出火热的爱意。
听起来确实有些浪漫。不过,与传统的存储设备如硬盘相比,冰存储的效率不算太高,宋孟杰表示,一块10×10厘米的冰片,大约能存4页A4纸的文字信息。
回望人类历史,文明进步史亦是存储史。为了更多、更快、更清晰地存储信息,人类一直在寻找新的介质。绳结、兽骨曾记录下遥远时代的刀耕火种,竹简木牍、纸张缣帛则让古老的文明更精确、雅致。再后来,打孔卡、制表机大大提高了存储效率,到了20世纪,磁介质存储的时代来临。
值得一提的是,磁介质存储时代也曾一度涌现气泡存储的信号。20世纪7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尝试在磁性薄片上施加不同的磁场,诱导薄膜表面形成圆形泡状结构“磁泡”,通过控制磁泡的产生和消失以及位置,有磁泡为1,无磁泡代表0,实现存储二进制信息。不过,因为成本高、存得慢,磁泡存储很快就消失在历史中。
同样是气泡存储,虽然冰存储技术落地推广同样为时尚早,但它为处于热存储时代的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想象。
21世纪再谈储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数据。现今,U盘和硬盘分别代表占据主流的半导体存储和磁储存,保存着我们无尽的回忆。分布在各地的数据中心将我们屏幕上阅读的文字、“云”中的信息,包括和AI的聊天记录一一存档。数据中心如同数字仓库,整齐排列着服务器,昼夜存储、处理和传输。
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产信息,数据中心也日益增多,数以千计的服务器和存储器,依赖供电系统供能,制冷系统降温。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报告,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约为415太瓦时,约占全球总用电量的1.5%。其中,美国的数据中心耗电量占全球的45%;其次是中国,占比25%;欧洲位居第三,占比15%。报告还预测,到2030年,随着AI的发展,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预计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945太瓦时,大致与目前整个日本的年用电量相当。
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地区集中了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头部企业的基础设施,是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聚集地,曾因输电能力不足导致项目大规模延迟。不仅如此,数据中心设备的生产使得对稀土、锂、钴等矿物需求激增。
与之相对照的是,在特定环境中,冰存储几乎不耗能。
在极地环境中使用冰存储,用气泡传递信息,不仅比纸质文档更隐蔽、更加利于读取,还更节能和环保。完成编码、解码后,冰还是冰,不用伐木造纸,不用凿山取墨,它融化或是继续存在,都能最大程度尊重世界本来的样子。
关于气泡,宋孟杰还有更多想象。既然冰中能被写入气泡,其他材料一样可以。在更多固体材料内,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温度、压力等参数精准控制气泡,这为材料的生产和塑形提供了新思路。试想,我们若是想分开地板瓷砖,说不定不再需要切割,只需徒手掰断含有气泡的那一段就可以。
迄今为止,冰芯是地表记录全球气候变化信息最核心的载体之一。宋孟杰告诉记者,尽管地表的其他物质也能记录信息,但不连续、不准确,“冰做‘硬盘’,是一直在做、唯一(持续)在做”。冰封记忆早就不只是个形象的说法,现今,我们掌握了气泡“输入法”,不仅能优雅地在冰中写入信息,也能更好解码过去那些被暂时封存的记忆。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黄晓颖 记者 秦珍子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3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