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从“金牌选手”到“金牌教练”,胡萍和她的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舞台连续夺冠——
【巾帼风采】一针一线“缝”出世界冠军

发稿时间:2025-07-21 10:00:00 来源: 工人日报

  胡萍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闭幕式。

  胡萍(右二)在检查学生的制版作品。受访者供图

  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实训室里,几卷素净的白坯布静静躺在操作台上,只有缝纫机的“哒哒”声有节奏地响起。

  教师胡萍的目光掠过学生的肩膀,最终定格在一双正在穿针引线的手上。这专注的姿态,让她恍然间看到了十几年前的自己——那个在缝纫机前一坐一天,掌心被剪刀磨出厚茧、被大头针划破手背的青涩身影。

  从站上技能之巅为国争光的“金牌选手”,到托举新一代冠军的“金牌教练”——胡萍用手中的剪刀和针线,裁剪出霓裳华服,更裁剪出一条技能报国、匠心传承的人生之路。

  “玩偶裁缝”走上世赛征途

  幼时的胡萍不仅喜欢洋娃娃,还喜欢为洋娃娃制作“华服”——虽然只是几块碎布头的拼接,却在一针一线中“缝”下了最初的“设计师梦”。

  初中毕业后,胡萍进入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系学习。入学之初,她天真地认为,学服装设计就是画出漂亮的时装图,却不曾想到,从枯燥的CAD制图到精准的服装制版,从用白坯布做的立体裁剪到选料、配色、搭配……成衣制作的每个步骤都无比繁复。经历无数次拆线重做的挫败,胡萍才意识到:这条路远比想象中漫长崎岖。

  “那时候真没什么耐心。”胡萍坦言,自己是个粗枝大叶的人,以前还闹出过做西裤却缝出来“顺边裤腿”的笑话。

  好在胡萍有股子韧劲儿,日常训练中,她从不懈怠。终于,跟着老师做出了一套标准尺寸的西服。她将这次作业送给了父亲——尽管穿起来并不合身,父亲还是将这套西服收藏至今。

  因为“做得最快,也做得最好”,胡萍成功入选学校的大赛班,她的目标愈发清晰:代表中国,冲击世界技能之巅——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

  大赛班的训练是炼狱般的磨砺。

  普通班级一学期可能只做三四件衬衫,而在大赛班,两天就要完成一件连衣裙或同等复杂品类的制作。立体裁剪模块成了她最大的“拦路虎”——凭一张赛前才公布的服装图片,在一个半小时内用有限的3米白坯布,在立裁人台上精准还原服装的廓形、结构和所有细节,容错率几乎为零。

  更考验人的是,图片通常只给正面,选手需根据风格自主设计并制作出背面。无数个日夜,胡萍在立裁人台前反复推敲、拆解、重来,指尖被针扎、被熨斗烫成了家常便饭。

  日复一日的“魔鬼训练”,让胡萍褪去了毛躁……

  确定世赛比赛项目为连衣裙后,胡萍在训练中做了上百件不同款式的连衣裙。针对大赛“神秘盒子”模块中“开盲盒”般的5种装饰元素搭配、72种组合,每一种她都烂熟于心,并经过无数次设计、推敲和打磨。

  2016年,厚积薄发的胡萍在世赛全国选拔赛中力压群雄,赢得了代表中国出征世赛的资格。她的目标只有一个:金牌。

  用“波点对齐”的极致征服世界

  2017年10月,阿联酋阿布扎比。

  18岁的胡萍站上了世赛时装技术项目的赛场,与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高手同台竞技。整个比赛分为5个模块,连续鏖战18个小时,对技能、体能和心理都是极限挑战。

  其中,连衣裙设计制版与制作模块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战场。胡萍需要在14个小时内完成一条蓝色波点连衣裙的设计、制版和成品制作。

  挑战不仅在于时间紧迫和工艺复杂,更在于对细节近乎变态的精准要求。面料上细密的蓝色波点,才是所有选手的噩梦:处理稍有不慎,图案错位就会让整件作品显得凌乱廉价,美感尽失。胡萍深知,只有让所有接缝处的波点严丝合缝,整条裙子的花色才能呈现出流畅完美的视觉效果。因此裁剪每一块面料时,都要先想办法将接缝处的波点对齐。

  汗水浸湿了额发,她全神贯注,指尖翻飞如蝶。在高度紧张的操作中,她凭借无数次拆改训练养成的肌肉记忆和沉稳心态,将每一片布料的波点毫厘不差地对齐缝合,成为全场唯一做到波点图案拼接流畅的选手。她说,正是大赛班的饱和式训练,她才能在赛场上游刃有余,并将这种舒适感体现在作品上。

  当胡萍将最终完成的蓝色波点连衣裙呈现在评委面前时,流畅的线条、精准的版型、完美的工艺细节征服了所有裁判。最终,她以749分的绝对优势,为中国摘得世赛时装技术项目的首枚金牌!颁奖台上,身披五星红旗的她,泪水与笑容交织。

  “五味杂陈。”她回忆道,“所有训练的艰辛、受挫的酸楚、进步的喜悦,在那一刻都有了交代。不仅是给自己,也是给教练、专家、学校,最重要的是给祖国一个交代。”

  走下领奖台,荣誉也接踵而至:人社部、北京市和学校给予的奖金高达80万元,北京户口,高级技师技能等级证书,乃至后来的“北京大工匠”称号……光环之下,胡萍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条更长远的路——深造!她用奖金作为学费,前往北京ESMOD法国高级时装学院学习,系统提升设计理念与国际化视野。

  “冠军”的传承

  2020年,完成深造的胡萍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选择——回到母校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成为一名普通教师。

  站上讲台,胡萍不仅是传授技艺的老师,更是世赛时装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的教练。她将当年备战时教练的严谨作风融入教学,更将自己参赛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

  2022年,备战世赛特别赛进入冲刺阶段。选手董青在制作马术装时遇到瓶颈——由于原定16小时的模块时长被压缩,她的状态起伏不定。焦虑弥漫之际,胡萍走上了模拟赛的操作台,充当选手,与学生同台竞技,营造比赛氛围。

  与世界冠军同台竞技的紧张感,激发了董青的斗志。她终于克服了时间压力,在芬兰赛场上一举夺金,实现了中国在该项目的三连冠!那一刻,胡萍比自己夺冠时还要激动。

  仅仅两年后,2024年,由胡萍参与指导培养的选手周芹妃再次在世赛时装技术项目上摘金。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国际技能赛场升起,胡萍在朋友圈分享捷报,眼眶湿润……

  如今,在熟悉的实训基地,胡萍的目光再次落在新一批埋头苦练的选手身上。“看着这些学生认真剪裁的样子,就好像看见了当初的自己。”胡萍说,“这就是技能的传承。”

  在布料与针脚的方寸之间,在实训室的灯火之下,一代代“胡萍们”的梦想,正被一针一线,“缝”进时代的“华服”中。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