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当好王杰传人
——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传承弘扬“两不怕”精神纪实

发稿时间:2025-07-17 10:1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组织战备拉动训练。万智奇/摄

  仲夏时节,第71集团军某旅一场进攻战斗演练激战正酣。向高地冲锋途中,“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突遭障碍拦路。

  “我来!”该连下士黄国伟紧握炸药包冲入火网,顺利为部队开辟通路。硝烟升腾中,官兵不怕牺牲的精神与60年前王杰毅然扑向炸点的举动遥相呼应。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炸药包意外爆炸,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毅然扑向炸点,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

  时光荏苒,精神不灭。这份融入血脉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的军营里传承,答案写在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官兵每一个冲锋的姿态里。

  

  近日,在该旅王杰广场,官兵们军容严整、整齐列阵,誓言铿锵。即将出征的某连战士刁阿播,郑重宣读着一封特别的信:“假如我倒在战场上,我的亲人,请不要有太多悲伤,要知道我也是一名英雄,也能让你们骄傲……”这封写给亲人的告别信,字字千钧,引发在场官兵强烈共鸣。

  “告别信”是这个旅点燃官兵血性火种的一个独特载体。每逢新兵入伍、新排长报到,撰写告别信是第一课;重大任务前,修改完善告别信是规定动作。这封信一式两份:一份寄回家中,一份放入战备包。誓师动员时,遴选代表宣读,让官兵思想率先进入战场,砥砺“舍我其谁”的血性胆魄。

  扫雷班班长肖正兴的告别信上写着:“如果我穿军装回来,就娶你;盖国旗回来,你就送我一程。”2024年的一次无人机实弹投送训练中,突遇手榴弹卡壳险情。危急关头,肖正兴没有丝毫犹豫,穿上防护服便冲向险境。“咔嗒”一声,弹体被他奋力掷出,在墙外轰然炸响。事后脱掉被汗水湿透的防护服,他平静地说:“想过牺牲、想过受伤,就是没想过后退。”

  近年来,该旅常态化开展“三信一书”活动:留给亲人的告别信、家人回复的嘱托信、来自家乡人民的慰问信,以及退伍老兵永不过期的请战书。这条部队、家庭、社会共育战斗精神的链路,让“两不怕”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我的使命不会因退伍而结束,如果祖国需要,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前年8月,某装步连老兵苏雅楠红着双眼,在演练间隙写下一封请战书,此时,他的退伍命令已下达。

  “请组织允许,让我同战友再冲锋一次!”苏雅楠鼓起勇气,将请战书交到指导员手上。

  请战书永远不会过期!连队党支部研究后,同意让临近退伍的老兵与大家携手再“打一仗”。次日,演训场上,官兵们士气高昂地完成演练任务,杀“敌”后胜利的凯歌响彻云霄。

  “每写一封信,灵魂就受到一次触动,备战打仗责任就增强一分。”不少官兵坦言,千言万语化作一封封书信,融入血脉,汇聚成一股精神力量激励前行。它点燃了官兵的血性火种,更熔铸成该旅代代相传的精神利刃,闪耀着穿越时空的光芒。

  

  不久前,皖东密林,一场山地进攻演练鏖战正酣。“王杰班”驾驶步战车,如尖刀般撕开“敌”防线。就在突破防御工事的紧要关头,导调特情突至:“遭‘敌’精确火力打击!车长‘阵亡’,驾驶员‘负伤’!”

  关键战位瞬间“缺失”,战车面临瘫痪,后续梯队暴露无遗。

  “听我指挥!”危急关头,副班长周志鹏果断接替“车长”职责,预备驾驶员迅速补位启动车辆。失去“主心骨”的紧急时刻,班组依靠扎实的协同和过硬的本领,反而迸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作为王杰传人,就要个个都过硬、人人打先锋。”周志鹏走下训练场,言语中透着自信,“我们要求同专业所有战位能任意互换。现在,战车减员至7人不影响战斗、减员至5人可继续战斗、减员至两人也能坚持战斗!”

  从“王杰班”的日常训练,到全旅的向战冲锋,“两不怕”的精神锋芒正沿着班排、连队向全域延伸。其秘诀何在?答案就藏在“自找苦吃”的练兵常态里。

  “吃不了大苦头,磨不出硬骨头。”该旅官兵常说。他们像王杰当年“专拣坚硬的坦克道挖雷坑”一样,主动涉险求难,在极限中磨砺实战硬功。

  该旅某合成营营长张洪振,不仅对全营的装备性能参数、训练水平熟稔于心,而且对友邻陆航部队飞行员的技术特长也如数家珍,对特战分队的战法细节了如指掌。然而任营长之初,首次指挥坦克战斗射击,他却经历了“走麦城”。步兵出身的他,按步战车指挥思路指挥坦克,结果接二连三出问题。事后,他深刻反思:“一个坦克射击指挥都完成不了,怎么指挥全营?”

  不仅是张洪振,他所在营所有指挥员也都有强烈的本领恐慌。他们拼命学理论、练装备,研战例、练指挥,人人掌握10余种打击火器运用,个个考取主战专业等级。

  练减员处置、练极限补位,练的就是那股“钢多气更足”的精气神。在这个旅,炮手接替炮长指挥射击、载员顶替车长决策部署已是常态。大小演练,“减员战斗”是必考题;关键战位,个个都要练成“备份”。

  血性体现在官兵日常训练的细节里:二级上士王帅考核中被弹片击中,鲜血直流,第一反应却是交出钥匙工具:“千万不能影响考核!”下士胡明令眼伤未愈,仍坚持奔赴炮位……渗透在日常的坚韧与无畏,无声地宣告:“两不怕”的战斗精神,早已成为他们融入骨髓的自觉。

  

  在王杰小学的操场上,每周升旗后,“学习王杰”的童声都格外嘹亮。作为共建单位,该旅24名优秀官兵担任小学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孩子们讲述英雄故事、组织军训。

  “王杰班”班长黄龙是孩子们熟悉的“故事大王”,他口中的王杰,常常让少年们眼中闪动着光芒。

  英雄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长。王杰小学学生李奉坤,从小听着父亲讲述王杰的故事长大。他的父亲,曾是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的一名干部。对父亲而言,那是一生的荣耀;对李奉坤,则孕育了成为英雄的梦想。然而,一场意外带走了父亲——他在一次任务中英勇牺牲。整理遗物时,一张照片深深触动了李奉坤:父亲挺起胸膛,神情庄重地凝望着王杰半身铜像,照片落款上写着——心里装着“两不怕”,走到哪里都不怕。

  2019年,李奉坤追寻父亲的足迹,来到王杰生前所在部队。他连续两次入选旅“寻访小组”,沿着王杰的成长足迹,探寻那永恒的精神密码。足迹所至,“两不怕”精神的真谛愈发清晰。在英雄感召下,他训练刻苦,工作出色,被评为旅“理论之星”,成为王杰传人理论宣讲服务队的一员。

  英雄精神的根系深植军营,枝叶已遍及神州大地。

  在徐州,“王杰派出所”的牌子熠熠生辉——这是全国首家以英雄命名的派出所。一本珍藏的1965年版《王杰日记》,是他们视若珍宝的“精神密码”,无声诉说着军地共育的深厚情缘。

  复员战士王明海不断用“两不怕”精神淬炼自己,如今已是徐州交警队伍中的“一面旗帜”。某个清晨,面对持刀醉汉威胁学童的紧急情况,他毫不犹豫地以血肉之躯护住孩子,自己脸部受重伤,缝合百余针。“为保护群众,挨两刀值!”这朴素的话语,正是“两不怕”精神在平凡岗位上的闪光写照。王明海先后荣获“中国好人”“中国好交警”等荣誉称号。

  从山东金乡王杰的故乡,到江苏徐州王杰牺牲地,再到内蒙古阿荣旗……“王杰路”“王杰小学”“王杰广场”,英雄之名在祖国各地被铭记。王杰事迹陈列馆、连队荣誉室,成为地方干部群众汲取精神力量的课堂;该旅官兵化身“宣讲员”,足迹遍布工厂、田间、校园,将“两不怕”的英雄故事播撒四方。

  “王杰路”在不断向前延伸。据了解,目前该旅已与50余个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场馆及全军18个英模单位联学共建,编织起一张巨大的精神传承之网。

  永不褪色的精神利刃,在军营的熔炉里淬火成钢,在社会的沃土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它激励着一代代官兵,在比拼面前争第一、苦累面前不皱眉、生死面前豁得出。

  近年来,该旅官兵始终以“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战斗血性,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将这柄源自英雄、代代磨砺的精神利刃,擦拭得愈加锋芒夺目,永远闪耀在强军兴国的征程之上。

  宋世杰 余睿喆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7日 06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