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湖南石化大检修青年突击队:
五十载传承“以苦为乐”

发稿时间:2025-07-16 11:1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6月20日,湖南省岳阳市。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第三十六届大检修青年突击队正式完成了为期两个月的检修使命。

  结束那一天,拥有51名成员的突击队组织了一场简单而又暖心的总结仪式。仪式上,大家满是不舍与感动。

  大检修工作区域遍布公司炼油一部、炼油二部等6个工区、22套装置,共协助开关阀门430余个、现场规格化6.5万平方米、清沟1900余米、清池1200平方米、转运废催化剂12吨、清理曝气管160余根、完成38台空冷吹灰、对2800多个法兰开展定力矩检测复核……这是突击队60天攻坚克难的战绩。

  以旗为荣:50余载突击队精神在今朝传承

  湖南石化大检修青年突击队已有53年的历史传承。1972年,湖南石化“首届”大检修青年突击队正式成立,最初分为“雷锋突击队”和“刘胡兰突击队”。1975年,根据检修、管理需要,两支突击队完成合并,正式命名为“大检修青年队”,之后每4年组建一届,开展集中检修任务。1985年,大检修青年突击队被共青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队”光荣称号。

  作为本届大检修青年突击队队长,湖南石化群众工作部青年工作室副主任、团委副书记宋立波对于这个团队并不陌生。8年前,他就曾参加第三十四届大检修青年突击队,并担任宣传副队长一职。

  宋立波说,突击队是一支为炼油生产装置停工大检修服务、排忧、解难的队伍,每届突击队都是冲锋在检修最需要的地方。

  “1972年,突击队冒雪架设陆城12公里高压电线,1994年,突击队紧急装卸1#常减压减压塔填料220吨,2003年,突击队通宵转运催化剂超稳车间焙烧炉保温砖500吨……”宋立波说,在突击队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此形成的“以队为家,以苦为乐,以旗为荣”“最艰苦的担子我们挑,最危险的地方我们去,最紧要的关头我们上,最困难的时刻我们到”等精神也被一届届突击队青年传承下来。

  在炼油二部制氢PSA(变压吸附)装置上,分布有20个偌大的阀门,为了配合停工检修,这些阀门需要临时关闭。

  最初接到任务时,突击队成员对此并无“概念”,直到执行任务时,才真正领教了阀门的“威力”。

  “因为管道中带有空气压力,阀门关闭需要耗费极大的力气。”宋立波说,每位队员转上二三十次就几乎耗尽力气,后续队员接力补位,人歇任务不停,直至最终彻底关闭。

  在4月23日那一天,近20位队员轮番上阵,喊着号子一鼓作气完成20个阀门的关闭任务。等到结束时,队员们个个臂酸手疼,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在宋立波看来,任务过程是煎熬的,但最终胜利的喜悦也是发自内心的。

  以苦为乐:所有的“脏”与“累”都是勋章

  在厂区炼油一部内,延伸着一条2米多深、300多米长的排洪沟,4年一次的清沟成为突击队的重要任务之一。

  常年的流水、排洪,在沟底早已沉积出一层厚厚的污泥,夹杂着树枝、野草等垃圾,发酵出刺鼻、令人窒息的难闻气味。

  任务下达那一刻,头戴安全帽和口罩、身套防护服、脚穿雨靴的队员们分批次跳下沟底,经历着从未体验过的劳动。

  在沟底,身上沾满泥污的队员们将混杂着垃圾的黏稠淤泥一锹锹铲进编织袋,再用绳子拉到地面,集中运走。

  苦中作乐的是,有队员在沟底逮到3只螃蟹、一条泥鳅,大家一起商量给它们起了有趣的名字。有队员腰酸背痛时,突击队队员唐敦顺凭借“手艺”上前按摩予以缓解,得到一致好评。

  连续3天的艰苦作战,300多米的排洪沟被清理见底,加上后续其他排洪沟和循环水塔池淤泥清理,共清走淤泥1900余袋、油泥300余袋。

  令队员们难忘的是,在清理循环水塔池底部淤泥时,从一开始使用“蛮力”搬运编织袋,到大家群策群力设计滑轮装置,节省三分之二的力气,这成为每个人津津乐道的一段插曲。

  在团队中,从畏苦畏难到争先恐后,从拘谨腼腆到无话不谈,每位年轻队员的成长都是不经意间的,这也注解着突击队的魔力与魅力。

  最初接到空冷吹灰任务时,团队也曾一头雾水,“怎么干”摆在了大家面前。

  宋立波说,这是之前数届突击队从未接手过的任务。

  “在汽柴油加氢、制氢装置上分布有6排或8排翅片管,由于暴露在空气中,长年下来会积攒很多灰尘,影响装置内介质的冷却效率。”宋立波说,吹灰时,队员会举着PVC管对准翅片管,利用压缩空气直接吹扫。

  然而,看似简单易行的任务在开工第一天就遭遇了滑铁卢。由于缺乏经验,团队没有注意到一早开始落下的雨水将灰尘粘在了翅片管上,吹灰没有什么效果。

  一天结束时,很多队员将挫败、失望写在了脸上,心情低落。浪费了时间和人力,宋立波也深感自责。

  作为突击队政委,湖南石化群众工作部副部长、团委书记陈翠为了不影响队员情绪,召集相关人员一起分析原因,考虑应对办法,最终决定暂停任务,等天晴灰干后继续开工。

  第二天,晴好的天气终于晒干了灰尘。等到第三天开展吹灰任务时,尘土弥漫在队员周围,虽然全身沾满尘土,队员们却很开心。

  陈翠说,因为正值湖南雨季,为了抢时间完成吹灰任务,突击队决定加班开工,等到放出晚上加班名额时,队员们一抢而空,令她深感意外。

  白天全员作战,晚上连续3天加班,每天都到夜里8点多结束,队员们热情高涨,为了节省时间,饭菜直接送到任务场地,有队员晚上赶不回家里,就在附近公司宿舍对付一宿。

  宋立波说,3个晚上的时间,团队抢攻完成五六台空气冷却器吹灰任务,一周时间完成38台空冷吹灰。

  以队为家:在“你追我赶”中结伴成长

  令突击队津津乐道的是,鉴于他们每次都能够出色完成检修任务,大检修指挥部将一些新任务也陆续分派给突击队,对法兰开展定力矩检测复核就是其中之一。

  检测法兰是一项事无巨细的任务,要求极为严谨、细致。在厂区内,2600多个法兰数量大、分布广,对于安全生产至为关键,一旦松动就可能面临无法预知的安全风险。

  接到任务后,队部将全员分成3人一组,散布到厂区各个区域,利用锤子轻敲螺栓,同时通过专业仪器辨别声音来判断法兰是否紧扣或松动,排除潜在安全隐患。

  检测2600多个法兰,这一干就是一个星期。最终,团队统计反馈检测问题159项,为常减压装置查找安全隐患359个,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在日复一日的你追我赶、苦干奉献中,60天的突击历程画上句点。陈翠说,回首来看,突击队不仅成为培养锻炼青年的“大熔炉、大学校、大家庭”,更是在“急难险重新”任务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陈翠说,基于队员日常表现,团队每天评日星、每周评周星,“尖刀班”作为流动红旗最优者得,队部每天点评工作优劣,队内人人都争优秀、个个为班级争分,很多队员在“你追我赶”中实现了自我突破。

  针对团队内化工装置队员占比大、本硕学历占比超六成、00后队员过半等新情况,突击队以“大检修青年技术课堂”为统领,开设了“UP青课堂”、检修工地课堂、技术专题讲座、设备专题培训等课程,有效提升了队员能力素质。

  “突击队,突击魂,相信众志能成城,突击队,突击人,怀抱满腔的热忱,红旗不褪色,钢刀不卷刃,红色的精神湖南石化永远在传承……”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忙碌之余,唐敦顺在突击队创作了多首rap歌曲,并现场唱给队员们听。

  唐敦顺说,在突击队,他早已习惯了满身汗水和污泥,“看着衣服上斑驳的污迹,我知道,那不是狼狈,而是坚守的勋章。”

  一天晚上8点多,结束加班的许竹新和几名队员在厂区等候班车时,偶然遇到一位30多年前曾参加突击队的老员工。老员工看着他们,讲述起自己在突击队的时光,言语间满是难忘的青春回忆。

  那一刻,属于大检修青年突击队的故事与精神跨越时空,在同一片地方完成了传承与共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6日 08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