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防应急一线干了22年,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消防救援站站长张海洋经常把“注意安全”挂在嘴边。记者采访他时,一名消防队员准备外出取车,尽管不是危险任务,他也习惯性地叮嘱。
张海洋今年40岁,已累计参与处置5500余起火灾扑救、7000余次抢险救援,抢救疏散2500余名群众。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
磁器口消防救援站辖区覆盖7个街道办事处,面积20.5平方公里。其中,历史文化街区磁器口古镇木质建筑密集、游客众多,车辆器械“重装部队”在紧急情况下无法顺利到场。
对此,每到节假日,张海洋会把人员“撒到点上去”,安排7人班组携带装备器材前往3个前置点位,相互衔接支援。每个队员必须熟悉掌握磁器口街巷分布、消防设施位置,确保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处置。
2012年5月4日,磁器口古镇百年木构民居住宅突发大火,当时的情况十分紧急——起火区域内6个煤气罐被烧得通红。没有丝毫犹豫,张海洋冲进火场转移煤气罐,解除了爆炸危机。
为推动磁器口古镇消防安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张海洋带领队员重点完善辖区内各个片区的消防平面图,标注消防通道、消防栓及楼栋消防器材位置,搭建消防基础数据系统,针对重点单位制作了150余份预案、200余张小区平面图,编撰《磁器口古镇高危风险灾害处置对策》。10年间,磁器口古镇实现了“零重大火灾”,为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提供可复制的“沙磁样本”。
天有不测风云,磁器口火灾未至,水灾却来了。
2020年,长江第2号洪峰过境,江水倒灌。磁器口古镇、沙滨路沿线及井口、双碑街道部分区域被洪水吞没,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重大威胁。
接到报警后,张海洋连续72小时驻守磁器口码头,用消防艇和绳索搭建救援通道,采取接力方式将受困群众转移上船,又带领队员驾舟往返28次运送群众。
挨家挨户排查人员时,通过报警人、街道、社区提供的信息,张海洋带领突击队员把腿脚不便的老人、瘫痪病人、儿童背到安全区域。在齐胸洪水中,他背出59名被困群众,抢救财产价值50余万元。
2017年,张海洋所在辖区的一座10层住宅发生大火,报警信息显示,两个孩子、3名成人被困在6楼起火层,其中两人在窗口空调外挂机上避险。现场烟雾笼罩,被困者命悬一线。张海洋让队员用水枪压住火舌,打出一条救援通道,他带着一名队员闯进火场搜救。在可视范围几乎为零的浓烟中,两人一前一后摸着墙探步前进,救下了外挂机上的两名被困者。
他们将被困人员依次抱出后,火势愈发猛烈,张海洋打湿防护服,旋即冲入火场搜救其余被困者。在搜索到第三个房间时,他发现了快要昏迷的3人,并把他们挨个背了出来。
救援结束后,张海洋脱下衣服,发现手臂已被烧掉了皮。
刚当兵时,张海洋没想到会被分到消防部队,18岁正是一心想抱着冲锋枪上阵杀敌的年纪。那时,他在体能、技能方面都不是特别突出。面对日复一日的训练、搞不完的卫生,他非常迷茫,甚至想过逃避现实。
“火里来,水里去”是消防队员的常态。干得越久,张海洋越能明白消防员被称为“和平年代牺牲最大的兵种”背后的原因,也渐渐明白了这支队伍的伟大。
“就算抱不了冲锋枪,在消防部队‘抱水枪’我也不会比谁差!”张海洋回忆刚入伍时从迷茫到坚定的过程,部队大熔炉帮助他为自己的青春找到了答案,“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把它当作志向去拼搏、去奋斗、去改变,毕竟,这么年轻,一切皆有可能”。
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张海洋两度主动请战,冒着余震塌方、滚石断路的危险,带领突击队急行军突入震中,用双手打通生命通道,营救被埋压群众。
“实战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张海洋说,平常日子里,练体能是为在火场中跑得动,练技能是为安全、高效地扑灭火灾。
磁器口消防救援站的日常训练围绕“打赢制胜”展开,张海洋创新“射流变换五步训练法”,通过情景模拟对抗,帮助队员提升灭火效率,推行“错时制+教学式”安全训练体系,连续10年保持“零伤亡”战绩,带领团队在重庆消防技能比武中斩获“枪炮协同灭火操”第一名。
在实战中,张海洋还运用了许多“巧思”挖潜增效。他把用过的空气呼吸器拉杆包改造成消防水袋的“运送车”,相较于传统手提水袋,这种“运送车”让装备更加便携,效率提升更多。
得益于严谨科学的训练,磁器口消防救援站的队员在任务中从未出现重大伤亡。“在捍卫辖区每个家庭的平安时,也希望我们的队员能够平平安安。”张海洋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实习生 石晶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