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卓在给学生上剪纸课。受访者供图
刘卓在指导本报记者张世光(左)剪纸。王家培 摄
这是一个异常安静的课堂。互相交流多是用手语。
这堂课的主讲老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刘卓在教室里来回穿梭,对学生们进行一对一指导。
刘卓是绥化学院剪纸艺术设计与创新工作室主任,从小就跟着姥姥、妈妈学习剪纸的他,作为特殊人才留校任教后,从2012年开始教授《中国剪纸》这门全校公共选修课。
“选课时几乎‘一秒售空’。”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24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马婧贻在大一就“抢”到了这门课,她形容“感觉像是中了彩票”。
2008年,绥化学院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学生。2013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听障学生。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刘卓承担起了给听障学生上剪纸课的教学任务。
“这是‘大家好’,这是‘你真棒’。”上课前,记者跟刘卓学习了几个简单的手语。刘老师特别强调,在打出“你真棒”的手语时,一定要注意手上动作的力度和眼神、点头、微笑的协调配合,要让同学们感到是在发自内心地表扬他。
为了给听障学生上好课,绥化学院每年都要组织老师学习手语,想要不断提升手语水平的刘卓经常会选择“重修”。
对于实在想不起来或者不会用手语表达的内容,刘卓在上课时会用支架把手机摆在学生面前,通过“语音转文字”的方式让同学们看懂他要说的内容。“这样也可以解放我的双手,不影响我给同学们剪纸示范。”刘卓解释说。
“来,大家看我,上课了……”刘卓一边说一边用大幅度的动作拍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一些没有看他的孩子,刘卓会走到他们面前摆摆手,引起对方的关注。
这一天的上课内容主要围绕画稿设计进行。
“这些孩子已经大二了,他们现在不仅要会剪纸,还要学会设计。”安静的教室里,只有在不同座位中间穿梭的刘卓在一边比划一边说话时发出声音。
“我特别喜欢上刘卓老师的课。”艺术设计学院2023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许金亮用手语告诉记者,“剪纸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这项艺术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教室里,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夹着他们从第一堂课到现在剪过的所有作品。月牙纹、太阳纹、水滴纹、柳叶纹……从简单的基本纹样开始,到后来的囍字、花朵、动物等精细复杂图案,每一个笔记本都记录着孩子们剪纸技艺的蜕变过程。
曾经,一个叫郭志涛的孩子也有这样一个笔记本。
和别人的笔记本不同,郭志涛本子的黄色封面上有几条“扎眼”的白色涂改液痕迹。涂改后的封面上写着“剪纸”两个字。
“当时,他根本没想好好上这门课,所以随便找了一个旧笔记本,涂抹掉之前的课程名就拿来用了。”刘卓告诉记者,郭志涛同时患有二级脑瘫和听障,不仅听不到声音,且肢体活动严重受限,手指僵硬,无法自如地使用剪刀。
“他第一次来上课就跟我提出,想让别人帮他剪一个作品‘充当’期末作业。”刘卓并没有答应他,“我觉得如果答应他,就是在怜悯他。命运已经向他提出了挑战,他不可能一辈子都靠别人的怜悯活着。”
于是,刘卓对郭志涛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剪好,我愿意陪着你一起试试。”
“老师,如果你瞧得起我,我就试试。”郭志涛说出了这句让刘卓感到很“扎心”的话。也是这句话,激发了刘卓的斗志。此后的课堂上,每次辅导完别的学生,刘卓都会在郭志涛身旁坐下,手把手地教他。
“有一次,我给他画了一条直线,让他把这条线剪完。”刘卓形容说,“那几乎是我人生最长的一条线,他剪的时候,我的心都悬在了嗓子眼儿。”
随着最后一剪的完成,郭志涛会剪直线了。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顺利剪出了一个五角星,并把它送给了刘卓。至今,这个作品还挂在刘卓工作室的展厅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郭志涛悄悄给剪纸课换了一个新的笔记本。
“您的耐心、责任心、爱心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感动的是您让我参加省里的比赛,太不可思议了……为了不让您失望,我只能全力做到最好。”这是期末考试后,郭志涛用自己并不灵活的双手写给刘卓的感谢信。这3页感谢信被刘卓小心塑封起来,和自己的上百本证书存放在一起。
“人们常说,上天给一个人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但是,这扇窗并不会自己跑过来,得有人帮孩子们找到这扇窗。”刘卓说,“我愿意成为帮孩子们找到并且打开窗子的那个人。”
采访手记
从业21年,我很少在采访时落泪。一方面是职业要求使然,另外也是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这一次跟着刘卓老师“上班”,眼泪却“无法阻挡”地流了下来。
流泪是因为那些听障学生“说话”时的状态。一个女孩勉强能发出一些声音,我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劲辨别才能听清她在说什么。还有一个男孩完全不会发声,全程用手语表达。当他们阳光灿烂的笑脸与含混不清甚至无声的表达形成鲜明对比时,我们情不自禁感慨命运的不公。
流泪也是因为刘卓的坚守。教听障学生剪纸,真的很难。10余年来,刘卓从学习手语开始,一点点摸索与听障学生交流的方法,用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融入社会的窗子。
采访时,我们想拍摄听障学生展示剪纸作品的镜头,当我们随机邀请了两位同学拍摄后,其他同学也纷纷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期待被邀请入镜。那一刻,我们终于明白,这些剪纸作品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份课程作业,更是他们被社会接纳、认可的“通行证”,让他们更有前进的勇气和底气。于是,我们决定给每一位听障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
刘卓的工作室,挂满了听障学生创作的剪纸作品,他自己数以百计的证书却一张都没有展示,而是“深藏”在一个书柜里。这“一显一隐”之中,是一位老师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的情怀,也是一名劳模不浮躁、真热爱、非功利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