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王戟。张龙/摄
阳光透过酒店房间的窗户斑驳地洒落在桌面上,也洒落在一旁的轮椅上。此刻,坐在轮椅上的王戟正目光炯炯地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一行行代码如同音符一般在他的指尖跳动。
不久前,独自出差的他获知自己的一篇论文被评为国际软件工程基础学术会议杰出论文奖。来不及庆祝,他又转身专注于正在参研的项目中。
作为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王戟长期从事高可信软件研究,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
很难想象,王戟曾两次病倒在课堂上。2013年,王戟因工作过于劳累,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历经多次手术后,最终不得不双下肢高位截肢。2021年,重返工作岗位6年的他,再一次入院接受透析治疗。
窗外,城市的灯光渐次亮起,映照在王戟坚毅的脸庞上。这位以轮椅为战车的冲锋战士,像一台永不停歇的计算机,用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书写着新时代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就像当代的保尔·柯察金,虽然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但精神却始终在冲锋的路上。刚刚获评“全国自强模范”的他表示,将继续以代码为剑,用昂扬的状态、冲锋的姿态、平和的心态,不断攀登新的科研高峰。
与代码“赛跑”
1983年,“银河-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亿次巨型机的国家。
同一年,王戟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从此,这个13岁的少年大学生,开启了与代码“赛跑”的高速人生。
王戟师从陈火旺院士。陈火旺是我国计算机软件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银河-I”巨型计算机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也是王戟深耕软件自动化领域的“引路人”。
“当前我们国家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是巨大的,大家要勇挑重担,敢于创新……”王戟至今还记得,研究生期间,陈火旺院士在教学楼作学术讲座的火爆场面。教室里面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也正是那次讲座坚定了王戟的选择,他面向国家和军队对软件可靠安全的重大需求,一头扎进高可信软件这个前沿技术领域,一干就是30年。
作为国内较早倡导该领域研究的人之一,王戟首次提出“高可信软件技术”这一概念,并结合研究实际形成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引发共鸣,这篇论文至今还在不断被学术界引用。
理论研究取得成功后,王戟结合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在国内首开《高可信软件技术》课程,把这一国际前沿理论引入研究生课堂。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在科研这条没有捷径可走的路上,王戟始终铭记陈火旺院士的嘱托,即使患病之后,也始终保持昂扬状态,坚持在病床上工作。
2013年,王戟还在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适逢学院开设第一门慕课课程。他在病床上一直关心课程的准备情况,鼓励大家抓住在线学习的机遇推进课程建设。开课后,他持续关注开课进展,并结合国际上在线学习的发展趋势,为课程组提供具体指导和建议。
其间,王戟多次住院治疗,而每次住院第一件要带上的行李就是笔记本电脑。对于生病期间还在坚持学习这件事,王戟淡淡地说:“这是习惯,也是我的生活。”
多年来,王戟坚持在病床上、轮椅上阅读了大量论文、书籍,和课题组老师、学生讨论,总是保持活跃的学术思想,总是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13岁考入大学,33岁评为教授,38岁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时间从不吝啬对奋斗者的褒奖,在为梦想狂奔的路上,王戟没有被轮椅束缚住脚步,而是在一行行代码的跳动与一次次轮椅的转动中,与时间进行博弈、向未知发起冲锋。
与轮椅为伴
“只有做前沿的研究,才更容易发现前沿。”对王戟而言,他总有一种紧迫感。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必须一直不停地学、不停地思考。
哪怕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大手术,王戟也没有给自己留“缓冲期”。在重症监护室清醒后,王戟的身体哪里都动不了,唯独手可以动,他每天坚持翻阅学术论文、了解最新科研动态。
从此,病房成了王戟的临时办公室。他在那里听取学生报告、指导研究方向、修改博士论文……
同时,王戟的爱人黄春也把办公室“搬进了”病房。黄春是银河系统软件团队的核心骨干,为了不耽误教学科研任务,她在病房里抽空阅读技术资料,修改学生论文,还要抽时间照顾家中中风的老人、接送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
在医院的半年时间里,夫妻俩铆足了劲,同事劝他们多休息,他们只是淡淡地说:“工作不做完,心里不踏实。”因为他们都不能放下心中最热爱的计算机事业。
重返教学科研一线后,王戟牵头申请了某重大科研项目,并担任首席科学家。
王戟定期组织各参与单位开会,从会议议题到讨论流程,他全程参与。会议一开有时就是一整天,连年轻人都有些坐不住,王戟却坐在轮椅上面不改色。
有时,王戟需要现场考察实际型号的开发运行环境。不论严寒酷暑,他坚持跟工程师现场讨论、制订方案,常常工作到深夜。
有时,会议在外地举行,王戟说走就走。为了节省路途时间,王戟都是乘坐最早班的飞机出发,通常在凌晨5点左右出门,十余年来一直如此。如果赶上项目验收,他一个月要出差三四次。
2021年,王戟再次病倒在课堂上,需要长期进行透析治疗。从此,他开启了“病房-实验室-教室”三点一线的工作模式。每次透析都需要耗时一个上午,他将每周3次的透析时间比作自己的“透气”时间,其余时间都会按时出现在办公室。
事实上,每次透析由于大量体液在短时间内脱出,人体往往会陷入低血压的困境,身体难受异常,根本谈不上休息。而且,他还经常利用透析时间进行线上会议。
一次周末,学院于老师约好8点陪王戟做透析。当他7点半到达病房时,王戟已经把透析时所需的药、食物和衣服准备好了,还给于老师准备了早餐。
透析开始后,王戟把枕头垫高,半坐着参加线上研讨会,会议持续了1个小时,“等我帮他翻身的时候,才发现病号服已经全部湿透了。”于老师说王戟全然不顾身体的不适,会议结束后又与他讨论起了最近在做的研究。
“能自己做的事情我尽量自己做。”面对组织的关心、同事的关怀,王戟总是替别人着想。他经常一个人去做透析,一个人拎包出差。“大家做科研很辛苦,不用浪费时间来接送我。”
那段办公室到食堂短短200米的路,见证着王戟乐观坚强的人生,路上的一草一木都仰望着这位轮椅战士。寒来暑往、四季变换,那个坐着轮椅冲锋的勇士始终选择迎难而上,带领团队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与时代同行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王戟是正能量满满的“情绪管理达人”,从来都是笑对人生。面对重大变故,周围的人都很惋惜,王戟却说,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可以心无旁骛地搞科研”。
虽然学术造诣高,但是王戟却很“接地气”。许多前沿论文年轻老师和学生都没看过,王戟却已经把知识点吃透了,还会主动跟大家分享,因此,大家都喜欢跟王戟探讨问题。
靳若春老师刚留校时,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搞科研,就去请教王戟。王戟不仅热情地分享了经验,还安排了一场讨论会亲自进行示范。讨论时,王戟会给学生准备一个白板和一支笔,要求他们用板书讲解思路并完成理论证明和推导。
这种“硬核”学术讨论不仅考验学生对该领域的熟稔程度,也对教师的理论功底要求极高。
现场观摩后,靳若春深受启发,也采用板书讨论的形式与学生开展深度研讨。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发现,自己和所协助指导的研究生收获都很大。
最好的老师是以身作则,最大的德行是身体力行。学院有一个特殊的“教室”,它不在教学楼,只有一个会议桌、一个投影仪和几把椅子。
虽然条件略显简陋,但每次这里上课都座无虚席,还要从旁边的办公室借凳子。这是专属于王戟的“教室”。
王戟经常安排时间与学生研讨。对于全程导师指导的学生或低年级硕士生,王戟经常关心他们某些核心课程的学习状态,及时了解情况;对于高年级研究生,经常和他们去食堂吃饭,利用点滴时间交流研讨。
王戟所带的本科生都在三号院,与他所在的一号院有七八公里的距离。他从来不让学生来一号院找他,都是自己去三号院指导。“学生课业压力重,不能耽误他们的时间”。
作为博士生导师,王戟的学生科研方向各异。然而,尽管每名学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有所不同,王戟依然能够精准地掌握每个学生的科研进展与需求。无论是偏理论研究还是做应用研究,王戟都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与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建议和资源。
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王戟还事无巨细地关心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12年,我结婚请王老师和师门吃饭,王老师考虑我作为博士生经济状况一般,悄悄把饭钱支付了,还给我们夫妻送上了美好的祝福。”王戟的学生周竞文每次想起这件暖心的事,都会眼泛泪光。
任教以来,王戟指导过70多名学生,陈立前也是他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在王戟的影响下,陈立前毕业留校后也选择了教学工作,如今已成长为教授。“王老师非常热爱讲台,喜欢跟年轻人交流思想。我经常会跟学生讲王老师的故事,激励他们奋勇向前。”
30多年前,陈火旺院士曾给王戟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下“宁静致远”4个字。一路走来,王戟始终坚守这颗可贵的平和之心,用乐观坚毅的态度拥抱每一个当下,成为自己生命战场上的冲锋战士。
许鑫 何智明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22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