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沙丘天天变,测完东边西边又变低,不如全推了重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葛飞帆将测高杆狠狠戳进沙地。
五月的烈日下,沙漠像口烧红的铁锅,滚烫的沙粒似乎要把鞋底烤化。因为扛着测高杆,他的肩膀被压出两道血痕。工装结着厚重的盐霜,每走一步肩膀磨得生疼。
作为西北油田工程服务中心顺北供电管理部的外线班青工,他和魏坤跟着段伟已徒步巡线5小时。这里温差超30℃,流沙与风摆时刻威胁线路安全,每一次对地弧垂距离测量,都关乎油气生产命脉。
“你们目测多高?”有着27年巡检经验的电力工程师段伟眯起眼,指向30米外的杆塔。
“不到4.5米,得降方。”两人异口同声。段伟后退两步,鞋底碾出平行沙痕:“6米整。”话音未落,葛飞帆已经扛起测高杆冲了过去。红色刻度线缓缓升起,测高杆升起,红色刻度最后定格在6.1米。葛飞帆望着段伟眼角深深的皱纹、晒得黝黑发亮的脸庞,突然读懂了那些精准数据背后的分量。
第二处待测点,段伟绕塔两圈:“6米2,误差不超10公分。”当测高杆显示6.13米时,热浪都仿佛凝固——这个总嫌测高杆沉的年轻人,突然觉得肩膀上的重量变了滋味。
“段工,这眼睛咋练的?”葛飞帆揉着肩膀追问。段伟望着远处钻塔灯光,想起1998年转岗那年——宿舍贴满线路图,用筷子模拟导线;休息日背着测高杆去戈壁,对着电线杆练目测,一蹲就是半天。
他摩挲着磨破的笔记本,“干久了,每条线路的‘脾气’都刻在骨子里”。
暮色漫过沙丘,段伟咬开馕饼,碎屑落在巡检记录上。钢笔划过纸面:“5月17日,本月累计徒步巡线550公里,基杆2100基,一切正常。”
“我们不仅是测数据,还是在和沙漠对话。”风沙裹着他的声音,“等扛坏3根测高杆,你就能听见沙子在说话。”
夕阳下,段伟的工装泛着盐白,测高杆稳稳地抗在肩头。这个扎根沙漠27年的老电力人,用千万次观测,把目光锻造成精准的标尺——不是眼睛生来敏锐,而是热爱穿透了漫天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