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高嘉李:在支教岗位上收获“青春奖状”

发稿时间:2025-05-19 10:2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高嘉李宿舍的桌子上放着一张特殊的“奖状”——几张奖状样式的贴纸贴在一个小纸包上,里面包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高老师,给你点个赞。”来到重庆市巫溪县支教的8个月,高嘉李与当地的学生有了深深的联结。奖状承载着学生们对这位年轻老师的认可:“高老师进步很大,也值得鼓励。”

  一颗种子的三年生长

  “本人自愿放弃普通类保研资格,情况属实,恳请批准。”2023年9月,成绩位列专业第一的高嘉李向辅导员提交了《自愿放弃保研承诺书》,选择支教1年后,再攻读研究生。

  作出这一决定并非出于冲动,支教的种子早在3年前就在她心里种下了。高嘉李大一时,一位师兄分享了自己在巫溪的支教经历。“虽然具体故事记不清了,但那种触动很真实。”于是,高嘉李萌生了加入研究生支教团的想法,并开始了长达3年的准备。

  从大一开始,她就奔走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云支教、社区普法、阳光助残……大学期间,高嘉李共完成1800小时的服务时长,得到很强满足感的同时,她认为:“志愿服务也在‘反哺’我。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成长。”

  到大四时,高嘉李综合成绩排名专业第一,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学金,并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重庆市优秀本科毕业生等多项国家级和市级荣誉。当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开始招募志愿者时,高嘉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并入选了西南政法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

  两百多个日夜

  2024年9月17日高嘉李和支教团的其他成员一起奔赴被分配到的支教地——巫溪县峰灵镇中心小学校。这一日期对于高嘉李来说像是命运的安排:1年前的同一天,她通过了研支团的选拔考试;1年后,她作为西南政法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副团长,从重庆市先后乘轻轨、高铁、大巴和摩托车4种交通工具,来到巫溪县。如今,她已经把这里视作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故乡”。

  “说不累,那是不可能的。”在巫溪县峰灵镇中心小学校,高嘉李负责教授五年级数学课与劳动教育课,以及幼儿园的数学课与安全教育课。

  教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上第一堂课时,精心准备的高嘉李收获的却是孩子们一双双茫然的眼睛。“我平时说话比较快,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阶段和接受能力。”高嘉李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复盘,向学校的数学老师郑昌雪请教教学经验,并主动到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听课。

  她在反思中成长,在课堂上学会放慢语速,也利用学生们日常所见来讲解数学知识点,调动学生兴趣。“比如在教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会让学生们观察家里的梯田,引发他们的关联思考。”就这样,高嘉李与学生的默契度越来越高,学生们的成绩也有了很大突破。

  再后来,高嘉李的办公桌上开始出现一些小礼物——一张手绘贺卡、一封手写信、一朵野花……最让她意外的是,今年春天,她只是随口提了一句“油菜花开得漂亮”,第二天,班上的孩子们几乎每人都给她摘了一束油菜花。

  乡村里的大梦“享”家

  随着和学生接触越来越深,高嘉李有了新的发现。由于接触外界信息有限,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对于现代社会的新兴职业几乎没有清晰的概念,学生家长们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也没有什么规划。于是高嘉李萌生了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的想法。在她看来:“职业启蒙教育作为生涯教育的初级阶段,能够为同学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高嘉李的带领和全程参与下,《大梦“享”家——“中小幼”一体化职业启蒙》项目正式立项,并在2024年12月11日举行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一个小男孩写下“我想当一名警察”的职业目标。“他只知道警察是保护百姓安全的职业,但怎样才能成为警察,他是不知道的。”于是在今年5月,研支团联合重庆警察学院,围绕警察的职业角色开展活动。

  在高嘉李的带领下,西南政法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还紧密结合巫溪县当地特色产业与前沿智能科技,在巫溪县峰灵镇中心小学校、白鹿小学、蒲莲小学等多所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深入挖掘本土资源的巫溪“老鹰茶”产业研学活动,农业数字化技术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员、软件工程师等职业探索活动,为山区孩子打开通往新兴职业领域的大门,拓宽他们的视野与未来职业发展思路。

  “心愿回声谷”是这一项目下的子活动,活动形式是收集学生的心愿,并尽可能帮大家完成心愿。在心愿单上,有学生写下“足球袜”,因为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像C罗一样的球星”;有人想要一盒丙烯马克笔,并备注了“我非常喜欢画画”;也有人想要一幅10厘米见方的拼图,因为“拼图能让我思考、动脑筋”。高嘉李认为,很多职业理想都源于个人兴趣,满足他们的小心愿,也是挖掘和鼓励他们的兴趣。

  高嘉李提到,很多孩子的梦想简单得让人心疼。“同学们的心愿很小,甚至有同学只想要一个水杯。”高嘉李看到孩子们写下的愿望后,一时说不出话。询问班主任后,她发现,原来班上很多孩子都没有自己的水杯,平常都是用碗喝水。也有孩子写道:“我想要一支钢笔,因为语文老师说用钢笔写字很好看。可是我舍不得买。”今年5月,在西南政法大学青年志愿者的爱心捐助下,孩子们的心愿有了回响。

  去年,《大梦“享”家——“中小幼”一体化职业启蒙》立项重庆市西部计划志愿者创新志愿服务项目,并荣获巫溪县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一等奖。今年1月初,高嘉李还受邀列席旁听巫溪两会,在更大的舞台上传递大山的回响。

  如今,许多师弟师妹向她咨询参与西部计划的情况,她建议他们深思熟虑,“理性的情怀才能持久”。这种思考也投射到她的未来规划——她打算研究生毕业后继续留在祖国西部工作。“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经历了1年的支教,这些响亮的口号,对高嘉李来说,变成了流淌在血液里的认同感。

  山风掠过教室,将晨读声送往远方的群山。在支教的1年中,她找到了新的人生领域,就像孩子们送她的那幅贴画“奖状”,虽不精致,却闪烁着最本真的光芒。

  实习生 赵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9日 03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