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全国劳动模范郭吉平:在黔山秀水间“架脊梁”

发稿时间:2025-05-09 11:1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 记者 李雅娟

  山的那边是什么?这曾经是许多贵州人藏在心中的问题。

  贵州省山脉丘陵众多,素有“地无三里平”的说法,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多年来,无数桥梁工程师和工人助推3万多座桥梁拔地而起,跨越峰峦与天堑,托举出平坦通畅的“高速平原”,用行动给出了问题的答案。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副主任郭吉平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27岁的郭吉平从中南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在国家建设西部的号召下,进入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桥梁工程师。在那一年的生日当天,他第一次踏入施工现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是当时单位里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人人都觉得我应该什么都会,其实那时我除了纯技术理论,很多都不会”。初出茅庐的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北盘江大桥的建设,无数技术难题考验着他和团队,但郭吉平对一切挑战都充满了热情,“遇到了难题我就去请教,有专业方面的问题我就使劲儿钻”。虽然常年驻扎工地,长时间高负荷工作,但他说,干自己喜欢的事,怎么都不觉得苦。

  5年后,郭吉平从一名普通工程师成长为技术骨干,迎来了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建设木蓬特大桥。

  2012年,本科刚毕业的张基进第一次跟着师父郭吉平参与木蓬特大桥的建设项目。看着青涩的张基进,郭吉平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怕他刚来不适应,总是处处照顾他。“师父特别热情,对人热情,对工作更有热情。”张基进说,他刚毕业时,工资水平有限,生活费不够时,师父就会给他钱,郭吉平还经常在工地临时食堂做饭,给大伙儿改善生活,“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事师父都会亲力亲为,还常常帮助大家。”张基进说。

  木蓬特大桥是一座净跨径近165米的挂篮悬臂浇筑箱型拱桥,这种主拱圈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施工工艺的大桥是贵州省首座,全国第三座,国外的类似大桥多是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修建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十分有限,对公司和团队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

  为了早日攻克技术难关,郭吉平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刚工作的张基进常有熬不住时,“有时候我们觉得加一会班就可以了,但师父不是,他坚持今天的工作一定要在今天做完,哪怕做到凌晨三四点”。项目方案每隔三四天就要和领导专家确认调整,前期一两天的耽搁可能造成工期一两周的延误,郭吉平抓得很紧,其他人无法完成当日工作时,他都会帮着一起加班。

  对于项目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郭吉平都会要求大家提出至少3个方案,从中寻找最优解。在张基进看来,师父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让他感受到“工作”与“事业”的区别,“对于工作,很多人完成既定目标就停止了。当你真正热爱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报酬如何,就想把它做到最完美,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投入进去时,这才叫作事业”。

  木蓬特大桥的挂篮设计从初稿到终稿历经122天,经过了17次优化,设计纸张超过2000张,郭吉平的各类笔记堆起来近1米高。那段时间,他的右手因长时间高频率的计算画图,长出了腱鞘囊肿。手术后,郭吉平的手腕上留下了一个桥状的疤痕,他说:“手上的‘桥’也在时刻提醒我,要不断跨越,不断创新。”在这一建设项目中,郭吉平和团队研发的如“倒挂式三角斜爬挂篮工艺”等创新方法,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相关工艺在贵州省桥梁建设中快速推广。

  手握168项国家专利的郭吉平从小就展现出很强的创新意识。初中时,他在湖南老家帮父母照顾农田,一次在田里背着农药桶打药时,因稻谷与他肩高齐平,强风不断将喷洒出去的农药吹溅到脸上,他吸入后昏了过去。“醒来时,父亲对我说,‘你个头不高,为什么不避开自己的弱势,思考别的打药办法呢?’”郭吉平说,父亲的话在他年幼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启蒙的种子,那时他刚开始接触初中物理,尝试用课本上所学的压强知识,制作简易的加压农药桶,可以站在田垄上远远地喷洒农药了。这次发明成功后,他还尝试把电机和电瓶安装到自行车上,通过风扇调档器控制车速,自创简易“电动自行车”;将磁铁装在伞柄上,自创简易“自动伞”……

  工作后的郭吉平,遇到技术难题时,总想起父亲的话,不断探究怎样避开建设条件的弱势,采用最优解决方法。贵州桥梁建设发展逐渐成熟后,他开始思考一种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适合贵州山区的造桥方式,提出了“菜单式”造桥的理念。“当今世界现有桥型百花齐放,可不可以将每种桥型标准化、模块化,再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组合?”郭吉平解释,就像搭积木一样,如果能将桥梁建设“菜单化”定制,根据建设需求,实现量身定制,将桥的整体架构细分为多个小型结构,进行工厂化生产再后期组装,就可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短工期、优质量造桥,还能创造更多上下游产业,带动就业。

  从“地无三里平”到“世界桥梁博物馆”,从2007年高速公路总里程925.8公里到如今超过9000公里,从学习国外桥梁建设到向世界输出“贵州方案”,贵州省的桥梁建设逐渐从“跟跑”迈向“领跑”。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之一的郭吉平对此感触很深。2021年,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建设的贵州新花鱼洞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大桥因坐落于重点饮用水保护区内,对环保的要求极高。团队成员采用多种方法,将桥梁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大桥建成后,新西兰某市市长来到贵州,希望邀请他们去新西兰建桥,表示考察了一众欧洲投标方的情况后,认为贵州的花鱼洞大桥最绿色环保且高质量。“贵州山区就是绿水青山,我们能保护好它,也是践行绿水青山的理念,也能证明我们做得比别人更好。”郭吉平说,“我们从跟跑到领跑,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得更强、更快。要把我们贵州桥梁这块名片擦得更亮噻。”

  去年,郭吉平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郭吉平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表彰。载誉而归,这个朴实的中年人很低调:“国家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公司又给了我一个大舞台,把自己的事业做好是理所当然的。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我只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