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黄河流经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水冲击河岸,沙漠下形成暗流,古代驼队行至此处,时常陷入黄沙,掉进河里,当地人将此地称为“阎王鼻子”。
往昔,此地饱受风力侵蚀之苦,大量泥沙随风而起,涌入黄河,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而今,“阎王鼻子”的生态环境正逐渐得到治理与改善,一种名为“巨菌草”(一种菌草品种——记者注)的植物功不可没。
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在“阎王鼻子”处沿黄河种植的一条长300米、宽60米的菌草防风固沙、阻沙入河条带,在黄河汛期时阻止大量泥沙流入黄河。这一生态奇迹的背后,离不开一支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专业治沙团队。
电视剧《山海情》里有这样一段情节:在得知凌一农教授要前往新疆时,村民们站在村部的大门口,手捧自家土特产含泪相送。
《山海情》里,凌教授带着他的青年学生前往闽宁镇,带领村民发展种植双孢菇的庭院经济。凌教授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是被称为“菌草之父”的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林占熺。
20世纪80年代,林占熺研发出用草代替树木,把菌草作为培养基培育食用菌、药用菌的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菌草的生态价值逐渐显现——菌草生长快、根系量大,发达的根系可以有效固土、涵养水源,并被应用于沙漠治理。
目前,菌草技术不仅在福建、宁夏、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得到广泛应用,还走出国门,推广到巴新、卢旺达、斐济、南非等107个国家。在十余个国家设立培训示范中心,成为国际减贫、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案。
如今,来自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菌草中心”)的菌草治沙团队,长年活跃在祖国风沙灾害大的地区。每年的3月到4月,团队里的老师和博士研究生会先行前往菌草防风固沙示范基地,进行菌草实验的前期部署;夏季的3个月时间,他们会带领新加入菌草中心的研究生前往沙漠腹地学习。菌草中心生态学博士生周恒宇是菌草治沙团队的一员,他提到,团队曾吸收传统草方格的治沙方法,创新性利用菌草分蘖多、植株粗壮的特点,构建起菌草留茬沙障、菌草复合草篱沙障、菌草条带沙障等技术体系。
“巨菌草”高度可达4到5米,可谓是“菌草底下好乘凉”。“菌草的生长会让你感受到一种绿色和生命的希望。”菌草中心生态学博士生宋思梦回忆起团队工作结束后在菌草地休憩的画面,“钻进菌草里感觉非常凉快,特别是环境改善之后,菌草地里多了些小动物,会有一种置身于南方农村田地的错觉。”
对于菌草治沙团队来说,在沙漠工作需培养独立生活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乌兰布和沙漠的气候条件恶劣,降水稀少,季风强劲,时常引发沙尘暴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在基地做研究时,我第一次遇到沙尘暴。我们住在基地小院里,沙子打在小院围墙上,听起来墙壁仿佛摇摇欲坠。”宋思梦回忆道,“因为风沙的影响,我们回到小院时身上总会带着沙子,桌上和床上也经常是‘沙漉漉’的,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扫沙。”
“团队在小院里种了很多蔬菜,还养了鸡和羊。因为基地离物资采买的地方非常远,种植和养殖是为了给大家的生活提供保障。”宋思梦坦言,“大家会轮流值班去做饭,每次轮到我的时候,我都要打电话问我妈妈怎么做菜。因为我不太会炒肉,大家还会开玩笑说,轮到我值班的时候就是‘素食日’。”
对于菌草治沙团队来说,广袤的沙漠就是最大的试验田,在外奔波是常态。“晚上的沙漠荒无人烟,黑黢黢的,没有光,只有天上挂着一轮和家乡一样的月亮。抬头看到月亮很想家的时候,我就会给爸爸打个电话。”宋思梦说。周恒宇和妻子长期异地,妻子本不支持他继续读博,但当她看完《山海情》和林占熺的相关报道后,被教授的故事和精神打动,开始理解和支持周恒宇的科研工作。“其实像我这种情况在菌草团队里屡见不鲜。菌草技术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还走出国门在国外开展项目。有的老师在国外推广技术,每年最多只能回国待一个月,有的甚至3年也没有回过国。”周恒宇说。
除了内蒙古,菌草治沙团队也会前往新疆、西藏等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开展菌草实验工作。周恒宇介绍:“菌草中心不仅开展科研工作,也会将推广与科研结合起来。”在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中,菌草被巧妙转化为纤维、纸浆、板材、乙醇等多种产品,成为重要的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能源的原料。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林占熺对青年一代“菌草铁军”的期许,菌草治沙团队也在不断实践着林占熺的殷殷嘱托。“菌草铁军”已在新疆、内蒙古、西藏、宁夏等西部地区成功开展多项菌草技术项目,菌草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提起林占熺及其团队的工作成果,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晓辉很是动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老师及其团队迎难而上,立足解决‘菌林矛盾’,减少树木砍伐,保护生态环境,发明了菌草技术,在生态修复、科技扶贫、技术援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孕育形成了‘菌草精神’。”
李晓辉表示,学校在育人过程中,把弘扬“菌草精神”融入学生思想引领全过程,使“菌草精神”成为广大学生奋发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力量。
宋思梦曾在川西一所高校任教5年,教授本科生农学与园艺学。“我时常推荐之前教过的学生来报考林占熺教授的研究生,很多学生也都变成了我的师弟师妹,以前叫我老师,现在叫我师姐。”宋思梦提到团队成员时,成就感满满,“可以看到他们在菌草这条道路上的坚持。像菌草这类生态相关的工作很难立竿见影,更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和努力。”
实习生 王诗瑶 曾伊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