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队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突击队自主研发的“天枢”大模型,如今已成为化工领域的“创新风向标”。
团队负责人齐楚博士向记者介绍:“AI就像给科学家们配备的一个强大助手,利用智能算法在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潜在的分子结构和反应路径,自动生成合成路线并优化反应条件,从而显著加快化工领域的研发进程。”
在中央企业的创新版图上,人工智能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超过500个大模型应用场景如明珠般散落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核工业等“国之重器”领域。与此同时,在交通物流、金融服务、绿色低碳、石油石化等领域,一个个高质量数据集正汇聚成驱动创新的数字洪流。
这幅壮丽画卷的背后,是一群怀抱科技报国理想的央企青年。他们以键盘为剑、以代码为马,在算法迷宫中披荆斩棘,在数据海洋里乘风破浪,用一行行代码编织科技强国梦想。
青年突击队“挑大梁”
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央企“AI+”专项行动,推动央企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随着专项行动持续深化,国务院国资委又进一步部署实施青年创新创效活动。
一场以中央企业青年突击队为代表的数字化变革浪潮正蓬勃兴起。这些央企青年以“硬核”实力擦亮新时代青年突击队金字招牌,在关键领域不断突破创新边界。
凌晨3点,中化信息“天枢”团队的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90后博士齐楚和团队成员正在调试已凝聚他们191天心血的化工大模型。“找到了!”突然的欢呼打破了深夜的寂静——系统成功预测出一种新型环保材料的合成路径,将研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到72小时。
中化信息“天枢”团队融合跨学科知识,构建了一个涵盖2亿物质数据和上千万反应数据的化工大模型,为化工研发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的模型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宝库。”齐楚介绍,该模型已在49家单位试用。与传统的“经验+试错”模式相比,它能快速提供推荐条件,大幅缩短研发时间并降低研发成本,“未来,‘天枢’将不断进化升级,为助力化工研发贡献更大力量”。
在中国中车,“斫轮大模型”研发团队的故事已成传奇。咸晓雨博士至今记得那个取得关键突破的夜晚:连续工作36小时后,团队终于攻克了多模态融合算法的难关,“当时大家都哭了”。
咸晓雨介绍,“斫轮大模型”深度融合了装备制造业全链条场景的需求,将集成审签效率提升了40%以上。
“要让中国高铁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突击队,用200多个昼夜的持续攻坚,将大模型在工业设计、制造、运维等多个场景中的推理速度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跑出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加速度”。如今,他们的故事在中车广为传颂,激励着中车青年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行。
南水北调水网智科公司在成功实现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的基础上,率先探索AI技术在水网特色场景的创新应用。目前,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青年突击队致力于推动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人工智能行动系统性方案的编制。该方案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方案》为核心,涵盖多个子方案,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智能运维试点建设方案、引江补汉工程智能建造平台建设方案等。据介绍,相关编制工作已接近尾声。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团委书记刘琴表示,这支青年突击队正在为“人工智能+水网”进行长远规划并提供鲜活样本。下一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将以青年突击队为生力军,加快构建以水网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体系,让更多青年突击队的智慧结晶照亮国家水网的每一个节点。
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一个个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大模型正在改变行业格局——“星辰-住建行业大模型”、“云工大模型”、“龙吟·万界”大模型、“法观”大模型……这些响亮的品牌,是一支支央企青年突击队以创新之笔书写的时代答卷。
青力量深耕数智沃土
近日,中国移动“九天”人工智能团队启动了新一轮技术迭代。这支团队成立于2013年,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深耕十余载。团队成员826人,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才608人,占比约74%。
青年专家袁博正带领智能体基础算法小组进行强化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交叉应用研究。“人工智能领域充满挑战与机遇,党中央对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九天’团队必须依托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创新动力,持续推动自主智能体核心技术的创新与落地。”袁博说。
被誉为“金种子”的宋凌雪,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建立了一套多模态数据生产与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一个多模态数据资源池,内含57亿图文对、1.9亿视频-文本对和2000万视觉微调数据等丰富资源。
最近,宋凌雪又投身于“九天”多模态与视觉生成大模型的性能极限试验。她坚信,“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我们而言,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与追求”。
“胜小利油气大模型”是国内油气行业首个专业应用大模型,由平均年龄30岁的胜利油田数智化管理服务中心团队研发。今年春节期间,研发团队在72小时内高效完成100余个大模型业务接口适配工作,同步推进10多项模块解耦与接口标准化重构,并成功搭载本地“DeepSeek蒸馏版70B”推理大模型。
“胜小利”技术团队负责人公绪超回忆道:“面对紧迫的研发周期和艰巨的技术挑战,我们采用挂图作战方式,精准锁定关键技术瓶颈,开展集中攻关。”
团队通过不懈努力,3个月就完成了数据自动化标注流程的搭建工作,构建了“数据-算法-应用”协同优化的技术体系,建立了超千万条高质量专业样本库,实现了油气领域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和应用,为油气专业大模型数据制备探索出可行路径。
胜利油田数智化管理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副经理田庆凯说:“数创世界,智通未来。我们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油气勘探’的新趋势,以开放创新的态度推进数智化转型,把能源智慧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央企业团工委相关负责人说:“从模型研发到场景应用,从算力突破到数据治理,处处可见‘青’字号创新成果。他们不仅攻克了多个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卡脖子’难题,更打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注入了青春智慧。”
AI向善而生赋能美好生活
“以科技温暖人心,用AI创造美好”,这已成为央企青年探索人工智能创新的精神坐标。他们用一行行代码诠释,技术不是冰冷的算法,而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桥梁。
国家电网的年轻工程师们最近搞了个“黑科技”。他们研发的“光明大模型”让电力行业变得更智能、更高效,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几大难题。这个由数百名90后工程师打造的AI系统,就像给电网装上了“智慧大脑”。
以前,电力运维师傅要背着工具包到处检查设备,现在有了这个AI助手,他们能提前发现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还能预测用电高峰,让电网运行更安全稳定。这一系统已经应用到日常的电力服务中。例如,用户拨打电力客服电话,AI客服就能秒回问题,再也不用排队等待。
该成果青年研发团队骨干石聪聪透露,“光明大模型”还在继续升级,未来不仅能自动调度电力,还能帮工程师们设计更智能的电网,推动整个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南方五省区的崇山峻岭间,上百米高的铁塔巍然屹立。当无人机飞越山野传回现场图片,系统会自动识别线路缺陷,任何微小的线路问题都能被精准地捕捉和呈现。
这是南方电网公司研发的电力行业首个自主可控大模型“大瓦特”。目前,“大瓦特”实现智能客服、输电巡检人工替代率已达80%,负荷预测实现网省两级全替代,运用遍及南网五省区80余个场景。
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应用走进人们的生活。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中国航信“技术极客”用AI重新定义航空出行体验。他们研发的首个民航领域垂直大模型“千穰”,给整个民航系统装上了“智慧引擎”。
这支年轻团队从2014年就开始布局AI技术,其研发方式相当“硬核”——他们直接“住”进机场,持续一年采集、分析大量真实生产环境的数据。这种“泡”在一线的坚持,让他们得到了最鲜活的行业数据,找到了适合项目需求的解决方案,大幅降低了系统误差率,并减少了80%以上的系统运算时间。
如今,他们的技术让航班预测准确率提升40%,智能客服响应速度提高3倍,每年为行业节省超亿元成本。不仅如此,他们还用AI把很多过去依靠人力的工作进行了数字化,如值机、登机、货运、行李追踪、航班调度等。“我们不仅要让机器更懂航空,更要让技术真正服务每个旅客。”团队负责人王殿盛说。
在神州大地的创新现场,处处跃动着央企青年奋斗的身影——从渤海之滨的油气田到雪域高原的光伏矩阵,从疾驰的高铁列车到守护万家灯火的纵横电网,央企青年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以革故鼎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产业发展脉络。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他们的奋斗故事,正为“创新中国”“科技强国”书写动人的时代注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围围 通讯员 郭源浩 王璐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