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陈冬穿着水下训练航天服。徐部/摄
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这里升空,奏响了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序曲;55年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蓄势待发,航天员陈冬带领两名年轻航天员即将书写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新篇章。
9年前,神舟十一号发射时,陈冬与景海鹏的那段“爽不爽”对话,至今仍是航天迷们津津乐道的名场面。彼时的他,还是个青涩新手,眼中闪烁着对宇宙的无限憧憬,举手投足间洋溢着青春的热忱。
3年前,陈冬以指令长的身份,与朝夕相处12载的同批队友刘洋、蔡旭哲共同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实现了“重返太空,为祖国飞出新高度”的愿望。
当陈冬站在机械臂上,头顶是浩瀚深空,脚下是空间站和地球。陈冬静静地身处其间,感受着更直观的视觉冲击。他看到了空间站整体全貌。三舱“T”字构型在他们的手中得以完成。“问天”“梦天”像是空间站张开的两翼,绕着地球家园缓缓飞翔。
“蓝色的大海、白色的云朵将地球装饰得像青花瓷一样美。”他说这话时,一种骄傲感油然而生。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乘组迎来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会师”。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胜利会师,并合影留念。他们齐声对着镜头喊道:“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
随着镜头定格的瞬间,这一画面也将载入中国航天史册,成为中华民族飞天圆梦的生动注脚。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了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陈冬、刘洋和蔡旭哲顺利返回地球。陈冬成为我国首位在轨时间突破200天的航天员。
而今,陈冬再度作为指令长出征,岁月沉淀的不仅是鬓角的数根银丝,更打磨出一份举重若轻的沉稳气度。
“这次,要带领两名年轻的第三批队友执行任务,责任和压力更大。”陈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做好传帮带,带领两名年轻队友迅速成长,助力他们早日挑起大梁,未来具备担当指令长的能力。
乘组一经成立,陈冬便与教员团队深入研讨。结合乘组和任务的特点量体裁衣,教员团队给乘组制订个性化训练方案。依据任务优先级科学规划课程顺序,针对薄弱环节增加训练频次。这种个性化训练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训练效率,更充分激发了训练的主观能动性。
应急与故障处置训练是训练任务的重中之重。
他们在任务训练中,经常随机穿插故障训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3人分工明确,同时与地面团队保持高效协同。每次故障处置完毕后,都会进行细致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训练、复盘、优化”的闭环提升机制。
“只有地面多备几手,天上才能得心应手;只有地面拼尽全力,太空才能应对有力。”陈冬告诉记者:“能力一定是逐步完善的,不到火箭点火那一刻,还在准备。只有通过不断训练,查漏补缺,才能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
陈冬是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3次飞天的航天员,对于这个纪录,他不以为意:“航天员的职责就是为祖国出征太空。这个数字代表的是责任。我走在了前面,并不意味着我比别人强,可以吃老本。相反,飞得越多,越要做好表率,越要高标准、严要求。”
据队友王杰评价,指令长虽然有丰富的飞天经验,但每次训练,他都以身作则,比他们两人更专注、更细致,对他们要求也很严格。
乘组3人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彼此间已经非常默契和融洽。哪怕是跑步,3人都能“同频共振”,融为一体。
陈中瑞是飞行员出身,操作能力强,思维敏捷,性格随和,脸上一直挂着笑容;王杰是科研人员出身,认真严谨,理论功底深厚,随身带的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是行走的“任务手册”。
“合,三头六臂,群策群力;分,各司其职,独当一面。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完成任务。”陈冬对他的团队充满信心。
“我在天地之间翱翔/飞越地球,穿过家乡/星空与我相伴/祖国和我守望/星空是心之所往/祖国是朝思夜想/星空是诗和远方/祖国是人间天堂/星空是博大深邃/祖国是胸怀宽广/星空是吞噬一切的黑/祖国是照亮一切的光/星空在上/祖国在下/我在上下之间/怀揣着对祖国的爱/讲述飞天的梦想……”
这是陈冬在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创作的诗歌《祖国梦》,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祖国的赤子之情。
驻留太空时,他常透过舷窗凝视地球,在浩渺星河中寻觅祖国的轮廓。空间站里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始终在他心中闪耀:“当我望向祖国,仿佛感受到祖国也在凝望着我。我们就像风筝,无论飞多高多远,线的另一端永远紧握在祖国手中。”
400公里的空间距离,抵不过心灵的紧密相连,“祖国送我上太空,我为祖国守天宫”。
工作之余,陈冬积极投身航天科普,尤其关注青少年教育。他深知,这个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希望通过分享航天故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
每次走进校园,孩子们都兴奋地围着他。他们眼中闪烁的渴望与期待,都让他倍感责任重大。
在一次讲座中,一名学生激动地称他为“陈冬学长”,说:“我特别想成为你这样的人。你们不怕危险,能够为国家执行任务,我觉得非常了不起。”
陈冬深感欣慰:“其实他并不是想成为我,而是想成为像我们这样为祖国奉献的航天人。”他常常鼓励孩子们说:“航天人都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但我希望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祖国为你们感到骄傲。”
对自己的两个儿子,他同样满怀期待:“小时候他们不太懂我的工作,看到我经常出现在电视新闻里,只觉得爸爸‘好像挺牛的’。希望这次任务后,他们能真正理解我的工作,把‘好像’去掉。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教育方式。”
从神舟十一号到神舟二十号,陈冬亲历了中国空间站从无到有、从建造走向应用的发展历程。他说:“航天人的字典里没有‘满足’,只有‘更高’。我会带着祖国和人民的祝福,带着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带着再次进入太空的渴望,带着队友和地面的支持,再次拜访太空之家,向着浩瀚宇宙勇毅前行。”
至今,他的微信头像仍是那片深邃星空——那里承载着他的航天梦,更辉映着千万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的璀璨征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通讯员 占康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