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伦敦奥运会帆船冠军退役后转型新赛道
徐莉佳:因伤病停航为梦想续航

发稿时间:2025-04-14 10:55: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3月30日,作为上海帆船公开赛形象大使的伦敦奥运会帆船冠军徐莉佳,与独臂船长徐京坤合作,获得大帆船J80级比赛第四名,这是徐莉佳第二次参加上帆赛,但大帆船驾驭对她来说仍是全新挑战。 当然,这也非常符合徐莉佳的性格——她很愿意尝试新的领域。

  2017年起,她转型体育自媒体,迈入全新“赛道”,至今已采访了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15个项目,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22个项目,以及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25个项目。此外,她还计划组建中国船队征战世界大帆船赛……徐莉佳的转型,如此与众不同。

  转行自媒体延续奥运情缘

  在中国帆船界,徐莉佳是战绩最突出的一个——2001年她14岁时,便获得世界帆船锦标赛OP级女子冠军,并在第二年成功卫冕。2006年,她在帆船世锦赛激光雷迪尔级比赛中获得冠军,后来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激光雷迪尔级铜牌,实现了中国帆船项目奥运奖牌零的突破。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徐莉佳一举拿下这个项目的金牌,实现中国乃至亚洲帆船史上的历史性突破。在那届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徐莉佳还出任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旗手。2016年里约奥运会,徐莉佳由于受到肩伤的严重困扰,表现未能达到预期,仅以第18名的成绩止步奖牌轮。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徐莉佳仍在努力,希望能坚持到东京奥运会,但伤病的严重程度已经影响到她的日常生活。无奈之下,徐莉佳选择退役。

  作为中国帆船的标志性人物,退役后的徐莉佳其实拥有很多选择:她可以担任船队教练或是领队,抑或凭借良好的英文基础,担任船队的翻译,还可以成为运动员的心理辅导师等等。“但这些角色,我尝试后都感觉不是最能吸引我的。感觉自己一直都在帆船这个圈子里,我更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徐莉佳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由于做运动员时,与媒体打交道的次数很多,我就觉得可以尝试下去做个媒体人。与不同领域的运动员接触,了解和挖掘他们的故事并呈现出来,这样的经历让我特别感兴趣,也让我感觉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续写奥运情缘。在帆船赛场上,经常能看到五六十岁的选手,帆船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项目,它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选手参与其中。而这也曾给我很大的激励,当时希望在自己岁数大了之后,也能一直驾驶帆船参加奥运会。但后来由于伤病,我无法实现这个梦想。可当我成为媒体人后,觉得自己找到了另外一个途径去实现奥运梦想。我期待着能报道9到10届奥运会。作为自媒体人,我的内心感受是跟之前从事帆船运动有类似之处的,那就是带着激情的状态,去开启新的一天。”

  新媒体蓝海“弄潮儿”

  选择做体育媒体人,也与徐莉佳的求学经历有一定关系。徐莉佳2019年在英国索伦特大学拿到了体育新闻硕士学位,在实习期间,她就在英国的一些重要赛事像温网、斯诺克世锦赛等现场进行过报道。

  很多人形容徐莉佳是新媒体时代的“弄潮儿”,这个评价恰如其分。2017年10月,徐莉佳开播了音频节目《帆船佳音》;2018年1月起,她与上海五星体育广播合作,开启《体坛佳音》周播节目;同时她还使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发布音频、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的原创内容。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徐莉佳发自奥运现场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力惊人,平均播放量突破50万。2023年,徐莉佳以国际帆船联合会技术官员以及自媒体人的双重身份,参与并报道了杭州亚运会。这期间,她与某网站合作了一档冠军对话栏目,好评如潮。2024年巴黎奥运会,虽然徐莉佳未能获得采访证件有些遗憾,但她仍自费前往巴黎,购买了多场赛事门票,以观众的身份现场“打卡”,涉及25个项目。

  做自媒体8年 享受交流过程

  据徐莉佳透露,当初决定做自媒体时,家人、朋友都很担心,外界也不看好她的前景。“当时不少人跟我说,你也就能坚持一两年吧。”徐莉佳说,“但现在,已经快8年了,我仍然在做自媒体,而且是全职在做。我非常享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传播体育文化,并且享受与运动员交流的过程,这也是激励我继续走下去的原动力。”

  其实,家人之前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因为徐莉佳有着奥运冠军的光环,但转型成为自媒体人后,她要追着其他运动员去做采访,有些时候还会被拒绝。徐莉佳说:“我认为追着运动员做采访,是很正常的事情,想要制作出好的新闻作品就需要不断地寻求采访机会。对我而言,去找运动员做采访,这不是什么拉不下面子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能挖掘到好的故事。”

  如果真遇到被拒绝或者采访无法执行的难题怎么办?“有些时候,其实运动员很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没办法完整进行下去。可即便如此,我也从来没有放弃继续采访的努力,还是要努力争取。实际上,我对此(被拒绝)早已习以为常了,哈哈。”徐莉佳说。

  运动员经历成为最大采访优势

  由于与不少自己的采访对象有着相似的运动经历,包括遭遇过相似的伤病,体会过状态起伏的艰难,徐莉佳在采访和沟通中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能让受访者表达出最为真实与细腻的内心感受。而这也是徐莉佳作为自媒体人的优势所在。“我觉得对运动员进行采访,更像是一种聊天。他们一见到我,就感觉我是了解他们的大姐姐,特别能聊到一块。如果对方性格内向一些,这种优势能让他更容易打开话匣子。”徐莉佳说,“虽然我不是专业记者出身,但我有20多年做运动员的经历,更容易感同身受。”

  这些年,徐莉佳作为自媒体人的采访经历颇为丰富。2021年,当徐莉佳得知自己的奥运会采访申请通过后,果断地前往东京现场报道奥运会。她说:“奥运会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情结,所以当这样的机会出现时,无论如何我都不会错过。”

  2023年,徐莉佳作为国际帆船联合会官员,前往杭州亚运会工作。同时,国际帆联也让她兼顾做一些现场采访。而这正是徐莉佳的特长,她为国际帆联做的视频节目,获得了很好反响。亚运会帆船比赛结束后,徐莉佳又与某网络平台合作,推出亚运冠军选手的深度访谈节目,反响热烈。

  采访的经历也给徐莉佳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比如,前跳水奥运冠军,如今全红婵的教练陈若琳给她讲述了自己的伤病史,说自己可能除了头发之外,身体部位全都是伤病。奥运举重冠军李雯雯给她讲述了为了应对项目级别的变化,要在短时间内增重几十斤的艰苦历程。这些故事都让徐莉佳感动,也有了更强的弘扬运动员拼搏精神的愿望。

  梦想组建中国船队征战世界大赛

  虽然跨入了自媒体赛道,但实际上徐莉佳的航海梦并没有终结,这也符合她的“弄潮儿”特质。2023年,她参加了世界环球帆船赛,参与体验并开始认真学习操作大帆船的技能。今年春节后的两个月,徐莉佳大部分时间在澳大利亚,不仅考下了船长证,还在加入国外船队的经历中,积累着驾驭大帆船的经验。以前徐莉佳从事的是奥运竞技项目,但实际上大帆船项目的赛事类别更多,且包容性更强,也带给徐莉佳很多不同的感受。同时,徐莉佳也在不断更新自媒体作品,分享自己在大帆船项目中的所见所闻。比如,近期徐莉佳发布的一条在休闲船中度过海上一天的视频,就很吸引眼球。

  其实,徐莉佳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有一天可以组建一支中国的船队去征战世界大帆船赛事。“大帆船项目的种类太多了,5个人、10个人、30个人组成一队的都有,这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我觉得中国帆船在奥运会上的成绩比较突出,相关投入也大,但是奥运会之外的大帆船赛事,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自组船队去参赛?”

  但想要组建这样的船队绝非易事,不仅仅需要巨大的热情,更需要各方面的高额投入。徐莉佳去年曾经发起过一个招募计划,希望能够召集志同道合并有足够实力的人一起组队,可惜并未成功。相比较而言,大帆船在中国还是极小众的项目,目前时机还不成熟。可这并不妨碍徐莉佳为此积极做准备。过去几个月,她一直跟随国外的船队学习技能、积累经验。“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牵头召唤中国水手,在国际大帆船赛事中展现他们的力量,并有所作为。”徐莉佳说。

  中国帆船历史不断被改写

  虽然帆船在中国还不是热门项目,但借助着奥运战绩以及帆船项目的大力推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从事这个项目。令人欣喜的是,世界大帆船赛事中也有了不少中国人的名字。

  从“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郭川,到参与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成为首位完成环球航行的中国女航海者宋坤,再到如今的“独臂船长”徐京坤登顶“航海珠峰”,成为世界单人不间断环球帆船赛中的首位中国船长……中国帆船的历史不断被改写。

  有意思的是,在今年3月底举行的上海帆船公开赛上,对大帆船项目有着浓厚兴趣并在这个领域不断积累经验的徐莉佳与徐京坤并肩作战,完成了“双徐会”,传为赛事的一段佳话。

  在徐莉佳看来,中国大帆船赛事逐渐增多,有些已经被打造成为当地的海上赛事品牌,吸引了大量国内外高水平帆船选手参赛,这绝对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而她以参赛者和自媒体人的双重身份投身其中,也一定能为项目的推广尽一份力。

  勇立潮头,正是她的一贯追求。

  ·后记·

  优秀运动员转型媒体人风潮渐起

  优秀运动员甚至是明星选手退役后转型进入媒体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风潮。这不仅让运动员找到了一条新的人生发展道路,也为体育迷欣赏比赛、获得专业知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曾经在同一届亚运会上独得五枚金牌的体操名将莫慧兰和乒乓球世界冠军杨影是较早转型的代表。莫慧兰退役后,199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就读,希望自己日后能成为一名新闻人。在大学就读期间,莫慧兰曾多次担任特约记者,解说大型运动会。2002年,莫慧兰从人大毕业,以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凤凰卫视《中国奥运行节目》主持人。之后十多年里,作为一名体育媒体人,她无论是日常采访,还是奔赴奥运一线做报道,都乐在其中。杨影的经历与莫慧兰相似,她退役后进入北京广播学院攻读播音主持专业,2006年正式与央视体育频道签约,成为体育节目主持人,在乒乓球解说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职业化程度较高的篮球和足球比赛转播增多,这两个项目的退役球员转型媒体的案例也渐多。比如篮球界的霍楠、李根、张兆旭、曾令旭、吴谦,足球界的徐阳、刘越、李毅等,都在自媒体圈很活跃。他们的专业知识、运动经历以及圈内人脉是外人无法复制的,这也使他们的解说自成一派,拥有各自的粉丝。

  本组文/本报记者 宋翔

  统筹/王咏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