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开创新的“阀门”,三十余年始终保持对技术的无限热爱——(引题)
“鹰眼酿造师”的初心(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记者 张嫱 通讯员 王子枫
“师傅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而且总能想到解决的办法。”提起柳建厚,徒弟王顺发如是说。进入山东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35年,秉承着“好人酿好酒”的初心,酿造部糖化工段长柳建厚凭借一双敏锐的“鹰眼”不断钻研尝试,诞生出诸多如“卧式发酵罐刷洗改造”“建厚测糖法”“建厚节水法”“蒸汽二次利用”等近百项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
1990年,从青岛食品学校啤酒酿造专业毕业的柳建厚如愿进入青岛啤酒厂工作。从校园迈入工厂,刚完成身份转换的他就遇到第一个考验,“当时的发酵池都是人工清洗,一个9吨的池子需要清洗两个多小时。”没有吃过“苦头”的柳建厚面对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师傅及时发现了柳建厚的心态变化,悉心地教导他说:“咱们啤酒厂一直流传着一句话,酿酒工人要把发酵池当成父亲的酒瓶子来刷,好人才能酿好酒。”正是这句朴素的教诲,让柳建厚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好人酿好酒”这句话,他一记就是35年。
随着技术的发展,发酵环节变为300吨立式前发酵罐及600吨卧式后发酵罐,前者配备了自动刷洗系统,但后者仍需人工刷洗,“一个罐需要两个人连续工作5个小时,比我当时还要辛苦。”过往的经历让柳建厚萌生了创新的想法,经过半年多的反复实验,终于实现了600吨卧式后发酵罐全自动刷洗,不仅解决了微生物控制技术难题,还提高了酒体纯净化控制水平。
至此,柳建厚似乎打开了创新的“阀门”,一双“鹰眼”总能敏锐地发现生产中的“拦路虎”,并琢磨出解决方法。
2007年,从事啤酒发酵测糖工作的柳建厚发现,传统的测糖方法程序复杂,费时费力,“需要用两个量杯将酒液对打50次,排掉二氧化碳以后再倒入量筒测量,整个流程下来工人的手酸得厉害。”
“有什么办法能够代替‘对打’,直接排掉二氧化碳呢?”柳建厚联想到沿着杯壁倒啤酒不会起沫的现象,根据此原理研发出“建厚测糖法”,不仅实现了自然排出二氧化碳,而且使啤酒发酵测糖准确性提高到99%,发酵合格率实现了100%,该方法也填补了啤酒行业空白。
2009年,柳建厚注意到刷洗发酵罐的水都是直接排掉,“一个发酵罐需要50吨水冲洗,如果把最后一遍冲洗的干净水回收,作为下次刷洗时的第一遍水使用,能有效避免浪费。”“建厚节水法”由此而生,每年为企业节水15万吨,约40余万元。
进入青啤35年,柳建厚经历了啤酒酿造工业从1.0到4.0的跃升,无论是传统手工操作,还是全自动智能化生产,面对任何新变化新挑战,他都潜心钻研技术、匠心酿造精品。他主导新发酵系统第四代人机工程设计,人员效率提升60%,发酵第一要素温度控制精度达到±0.1℃,远超国际一流±0.5℃水平。他还编写97项工艺指标标准,实现生物发酵过程智能化集中控制,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如今,54岁的柳建厚依然保持着对技术的无限热爱,与团队一起冲浪工业物联网的技术前沿,探索以“智”提“质”新路径。“数字化转型的迭代更新,设备、生产管理流程越来越成熟、精细,还是要比别人多学一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运用新兴技术赋能打造好产品。”柳建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