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沐琪(左二)在都灵特奥会上与其他国家选手和工作人员合影
刘沐琪《俏花旦》扮相
刘沐琪(右)在都灵特奥会上与其他国家选手合影
刘沐琪与钟雅君老师在舞蹈教室里练舞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近日,在世界唐氏综合征日和世界孤独症日期间,中国残联领导来到北京市健翔学校,看望孩子们,也为该校学生刘沐琪送去祝福。上个月,15岁的“唐宝”(学校和社会上对唐氏综合征儿童的爱称)刘沐琪在第12届世界冬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斩获2枚金牌和1枚银牌。她的舞姿和开朗“社牛”的性格,给参加特奥会的各国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天,在老师们的鼓励下,刘沐琪即兴跳了一支舞。在没有伴奏的舞蹈教室里,她把蓝色的轻纱缠绕在身上,轻柔地挥舞着手臂、旋转着身体,看起来轻松又自得其乐。“(我跳的这支舞)叫海浪——我在跟海浪玩。”之后她私下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说话的时候,她笑出一对可爱的小酒窝,和她在意大利都灵手捧金牌留影时一样开心。
每次起舞全身心投入
制胜法宝是坚韧加社牛
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秉持“勇敢尝试,争取胜利”的理念,致力于为智力障碍人士提供展示自我、融入社会的舞台。今年3月,在意大利都灵举办的第12届特奥会上,北京女孩刘沐琪闪耀赛场,凭借一支融合了中国古典舞与戏曲元素的《俏花旦》摘得独舞冠军。此外,她还荣获双人舞亚军和集体舞冠军。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特奥会中国派出的数十名运动员中,刘沐琪年龄最小——去年7月她才满15周岁,刚达到特奥会参赛的门槛。而体育舞蹈项目又是特奥会今年首次设立的项目,因此备受瞩目。
健翔学校舞蹈老师钟雅君陪刘沐琪练舞多年,更陪她“磨”出了《俏花旦》这支舞。“她是真的热爱跳舞,而且能让观众通过她的舞蹈语言看到她的内心世界。我要做的,就是结合她的动作特点进一步开发,激发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她跳出自己的舞蹈——也许同一支舞她每次跳出来都不一样,没关系,只要她能深层地感知到自己的身体和音乐。”
事实上,在特奥会的竞技舞台上,刘沐琪的确凭着巨大的感染力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心。她把京剧旦角表演与现代审美意趣相结合,展现出了戏在情中、情在唱中、唱在舞中、舞在戏中的艺术境界,表达出了对生命的诗意礼赞。
钟老师认为,刘沐琪的另一个制胜法宝是性格和心态。重复无数次的练习,对任何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都难以承受。但刘沐琪从不糊弄,真正做到了每一次起舞都全身心投入,“练得不顺利的时候她会不高兴地跺脚,但休息一下哄几句就又站起来继续了;练高兴了就会嘴甜地说‘钟老师你真漂亮’”。
接受采访的时候,刘沐琪会问北青报记者:“我这个舞跳得怎么样”;在意大利参赛时,她常主动和外国运动员打招呼、合影;在学校遇到闺蜜,她立即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还夸赞“你的裙子真好看”……“社牛”十足。
刘沐琪“社牛”属性的另一个佐证,是被选中主演了讲述一群特殊青少年参加篮球赛的电影《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导演之所以挑中刘沐琪,就是因为她活泼爱笑,在剧组里能跟大家打成一片,是全剧组的开心果,而那时她只有12岁。
通向世界冠军的闯关路
离不开身边人的支持
通向冠军之路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在比赛中呈现出最完美的《俏花旦》,刘沐琪付出了超乎想象的刻苦努力,在家人和老师的陪伴下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第一道难关是体力。去年暑假备赛全国赛时,钟老师带着刘沐琪逐帧拆解动作,从舞蹈技巧到情感表达,每一处细节都至臻完善。为了保障繁重的训练又不生病,刘沐琪的家人倾注了很多心血。妈妈和姥姥提前带她去健身房练体力,小姑娘在健身房的表现让教练都感动不已。在石家庄备赛过程中,钟老师、妈妈和姥姥随时关注她的身心状态,抓住每个排练间歇让她休息,保证她最好的状态。
另一个难关是适应场地。钟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刘沐琪视力不好,有时候看不清舞台前面的台阶,容易不自觉地往后退,导致流动空间范围受限。因此,每到一个陌生的舞台环境,钟老师都会带刘沐琪熟悉舞台环境。但是,去意大利都灵参赛,钟老师不能跟随,只有妈妈姥姥和国家队配备的新教练陪伴。初到异国他乡,环境需要适应,与新教练的磨合也需要时间。在打给钟老师的视频电话里,她急得直跺脚。“我就在电话里鼓励她:大赛比拼的是心态,你要做的就是把握住舞蹈风格,相信自己、跳你自己,在舞台上表达自己。”钟老师说。
心态稳住后,还要适应体育舞蹈项目的比赛场地,需要在短时间内结合场地形状调整走位角度。除了用卷尺测量出新定位点、对配乐的时长和速度进行修改,教练还要带着队员们连夜排练,通过不断排练加深记忆。刘沐琪的妈妈把修改后的上场定点、走位斜线、前后流动等都拍成录像发给钟老师,在北京时间的午夜视频电话里一点点抠细节,至臻完善。
终于,在世界特奥会的赛场上,刘沐琪带着满满的自信与精湛的技艺登场。她将多日来的汗水与努力都融入这支《俏花旦》中,小小的身躯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从特色课程到舞蹈团
孩子们在这里绽放光彩
钟老师是在健翔学校的“唱游与律动”课堂上发现刘沐琪的天分的——这是学校开设的特色课程,因为舞蹈对特殊儿童是非常好的康复手段。据了解,健翔学校有10位“唱游与律动”课老师,可见这门课程的受重视程度。
“孩子们常拘泥于自己的世界,刚上这门课的时候表现不一。比如,刘沐琪开始不肯进舞蹈教室,其他同学有的坐着不动,有的一个劲儿看镜子,需要老师鼓励他们一步步打开自己。”钟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等到刘沐琪肯进舞蹈教室了,并在课堂上展现出舞蹈天分后,就被选进学校的“苔花舞蹈团”进一步培养——舞蹈团的名字取自“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北京市健翔学校采取的“班级必修+社团选修+校队选拔”的方式,有梯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促使每个孩子都找到喜欢参与、能参与、能出彩的活动。在这所海淀区15年制特殊教育学校,秉持的教学理念是接受孩子们的“不能”、提升“功能”、培养“技能”、开发“潜能”、发挥“才能”。这种教育方式激发了刘沐琪的独特天赋,让她在舞蹈的世界里找到自信与快乐,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按照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99%以上。今年的新目标是:北京各区均要建有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衔接的15年制特殊教育学校,并根据不同学段、不同专业配足配齐特教教师。为的就是持续打造包容差异、多元共融的育人环境,让更多特殊儿童接受全面系统的教育,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更好地展示自己。
就如特殊奥林匹克全球信使吉尔莫·博格所说,“只有让我们的声音被听到,才能塑造一个更加包容的未来”。文/本报记者 雷嘉
供图/北京市健翔学校及刘沐琪父母(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