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朱松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关键在“跨领域”
发稿时间:2025-02-21 13:3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人工智能“火”了,但朱松纯觉得,学术界的声音“还比较微弱”。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通研院”)院长朱松纯专门抽出时间,梳理了人工智能热的“冷思考”。
2024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朱松纯走上“委员通道”。他在镜头前宣布,一个多月前,通用智能人小女孩“通通”展出,其具备了三四岁儿童的完备心智,还在快速迭代中,将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年过去,从在2025年春晚上转手绢的宇树机器人,到向开发者开源的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产品不断涌现,由此引发了多方人士对于人工智能的高声量级讨论。
2月19日,朱松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了网络自媒体铺天盖地的人工智能讯息,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其实还没到一些自媒体夸张表述的程度。
他提出一个观点,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宣扬其在算力芯片与通用人工智能研发领域的“绝对优势”,树立了全球资本对西方国家人工智能技术领先的信心。而朱松纯希望能够放大“中国叙事”的声量。
从2024年全国两会至今,朱松纯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位置。他认为,通用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当下通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赢得这一场事关‘国之大者’的竞争,关键还在人才”。
2024年4月26日,全国政协召开远程协商会,围绕“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 提升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协商议政。朱松纯当时发言建议,重塑通用人工智能场景、行业和产业格局。在他看来,通用智能体将是新质生产力重要引擎,将重塑场景、行业和现代产业格局。
他提到,通用人工智能未来是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其发展依赖于不同背景和领域的研究者、开发者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加速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他建议,通过“通用人工智能协同攻关计划”人才战略力量、“通用人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技战略力量、“通用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基金”资金战略力量和“通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智能体生态战略力量等,构筑人才、技术、产业、投资四大生态体系,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
2020年,朱松纯结束了多年在国外留学、工作的生涯,回到北京,积极推动北大智能学院的建立。
“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优化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朱松纯打了个比方,原先可能一名教练要带多名运动员,现在一名运动员受到多名教练指导。在他看来,今天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计划关键在于“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
“我自己比较‘特殊’。”朱松纯坦言,在学校学习期间,他学的是计算机,后来又学习了应用数学、统计学、心理学等,还在中央音乐学院当过教授。“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他说,如果人才定位在单一领域,就大大窄化其视野,与未来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跨学科人才目标相背离。
2021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以“通识、通智、通用”为人才培养框架核心的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2023年,在教育部支持下,通研院与国内9所重点高校启动通用人工智能协同攻关合作体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通计划”),着力培养服务国家需求的通用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如今,这一计划链接了15所高校,涵盖人文社科、理工科、艺术学科等。
几天前,朱松纯刚刚为15所高校的“通计划”学生讲课,他笑称,“像西南联大一样,(学生)前所未有地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在一起上课,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改变”。
不仅如此,朱松纯还积极履职,在更大的场合发声。2024年1月,朱松纯走上全国政协“委员科学讲堂”,向全国政协委员、地方政协委员、高校学生、科研工作者等开展了以“为机器立心”为主题的科普讲座。在那场讲座上,他引用了中国古典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的思想,解释看似冰冷的机器人背后的价值,还勉励科研工作者、高校学生做智能时代的先知者、先觉者、先行者。
眼下,朱松纯还在反复调研思考,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安全监管等方向,持续建言献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21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