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塞北高原上的钢轨“守护者”

发稿时间:2025-02-20 14:1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绥德站场航拍。李志强/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李志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宋宝颖)2月15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虽已洒落在绥德站区,却丝毫未能驱散空气中的寒意。此时,气温仍低至-15℃,但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绥德工电段绥德钢轨探伤工区的95后工长何帅已带领他的工友们,开启了一天紧张而细致的钢轨探伤任务。春运期间,他们日均完成8.5公里钢轨探伤任务,用专业素养筑起铁路运输安全防线。

  作为包西铁路与太中银铁路的交汇点,绥德站是陕北地区重要的客货两用站和交通枢纽。春运期间,铁路运输压力剧增,钢轨使用频率高,磨耗伤损增长快,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缺陷,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在列车的频繁碾压下,都有可能迅速扩大,危及行车安全。

  清晨7时,何帅已开始调试钢轨探伤仪。这个30斤的设备注水后飙升至80斤重,在-15℃低温中探头表面结霜导致灵敏度下降。何帅便带领职工将防冻液和水按照比例加注,确保设备检测精准度。

  绥德寒冷干燥的冬季,呼啸的西北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给探伤工作增添了极大难度。“设备又沉又冷,不好操作。上下道时,我们几个人轮流抬着走,既能分担重量,还能让身体提前热起来。”何帅说。

  “超声波波形如同钢轨的‘心电图’,每个波动都关乎万千旅客安危。”何帅独创的“三比对”工作法(比对历史数据、比对相邻轨段、比对不同探头参数)在春运中立下大功。面对绥德站日均200列次的高频次碾压,他带领工区职工发现并处理11处重伤、18处轻伤钢轨,其中包含3处深藏轨头下颚的核伤——这类损伤极易引发断轨,被业内称为“隐形杀手”。

  “刚接新线时,大家对新发现的伤损判别还不够严谨,何帅就带着大家把常出现的典型伤损进行分析,总结钢轨孔裂、核伤、焊缝的检测规律,总结分析各类伤损发生原因、规律,提高了职工对波形回放分析和独立判伤的能力。”绥德探伤工区技术骨干张文少说。

  “钢轨接头是重点探伤部位,也是最容易出现损伤的地方,大家一定要密切留意。”何帅一边仔细观察探伤仪的屏幕一边弯腰查看夹板处有无可疑伤损。遇到曲线地段,他及时提醒执机推行速度,确保探伤的准确性。一旦作业中遇到异常波形,何帅就会立即蹲下,先用小镜子查看轨底有无伤痕,若情况复杂,他干脆趴在冰冷的轨枕上,用肉眼仔细甄别,再用校对探头认真复核检查,并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录着。

  作为工区技术带头人,何帅利用作业间隙开展“移动课堂”,在带领青工作业时,边操作边讲解钢轨探伤要领:“冬季钢轨收缩会使伤损波形呈现锯齿状特征,需结合环境温度调整增益参数。”

  他还针对青工理论知识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设计“错题集”训练法,通过复现典型误判案例,使新工探伤准确率提升60%。“超声波探伤看似简单,但十分考验执机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细心程度,每一个波形变化,都可能预示钢轨内部的潜在问题,通过不断的改进探伤工作方法,有助于提高伤损的检出率。”何帅说。

  从晨曦初露到星斗满天,当万千旅客乘坐列车安全穿过黄土沟壑时,这群默默无闻的探伤工,正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新时代铁路精神。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