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黄绵松:“小切口”提案为各部门对话统一“语言”
发稿时间:2025-02-18 10:5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北京小学三年级的社会实践课程手册里,讲了一位现代“大禹”的故事:他的家乡在干旱缺水的宁夏,学水、治水20多年后,他用所学将宁夏固原改造成“存得住水”的海绵城市。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
2024年,在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中,黄绵松走进北京小学,向该校400多名小学生讲解海绵城市的概念。课后,一名学生为他心目中的现代“大禹”系上了红领巾。这温暖的一幕,成为黄绵松去年难忘的一个履职瞬间。
过去一年,80后黄绵松如同一块海绵,持续不断地吸收知识与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他深入一线发现问题,在交流研讨中吸收各方智慧,持续完善自己的履职思路。兼顾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开展调研7次、座谈讨论发言14次,提交提案、社情民意信息11项。
关注一个问题,他就长期钻研下去。2023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第一年,黄绵松提交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长效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案。当年全国两会闭幕后,他继续深入农污治理一线调研访谈,相继在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生态环境部“农村水环境治理企业座谈会”上发言。
2023年年底,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经济适用,合理选择技术工艺,强化设施建设和运维质量管理等措施。在黄绵松看来,这与年初自己提案中的很多内容高度契合,提案建议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了政策文件中。
2024年,黄绵松在上一年提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提交《解决农村生活污水运维资金可持续问题》提案,重点关注农村生活污水还存在的运维资金缺乏有效保障、运营不可持续问题。
黄绵松说,这份提案得到相关部委的积极回应,他们计划指导推动地方进一步落实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财政支出责任,推动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不正常运行集中式或相对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整改清单,强化摸排、分类整改。
“聚焦宏观叙事大背景,找准建言资政的小切口。”在黄绵松看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之于美丽中国建设,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切口。
今年,他将目光投向“城市水系统”这个大问题,而提案落在水质数据“标准”这个小切口上。这份《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数智管理,推动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提案,希望从统一各部门设施资产的数据标准这个小切口,撬动城市环境治理的系统问题。
“小切口,可以为不同部门之间对话统一‘语言’。”黄绵松说。
黄绵松介绍,城市水系统跟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从供水到污水,从地上能看到的河湖水系,到地下看不见的排水管网,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门,运营维护的标准要求也不尽相同,甚至一些基础设施处于“放养”状态。
黄绵松回忆起项目建设中的一个场景:在铺设排水管时,施工人员竟意外发现旁边还有一条从未启用的排水管。黄绵松说,“如果这些资产没有被有效记录、管理,建完东西,一旦人员变动,很可能出现设施‘丢失’、管理脱节的情况。”
有关城市水环境资产管理的理念,黄绵松思考了多年。这是生态环境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转变下的新需求。
2015年起,各地大力补足环境基础设施短板,2018年左右,第一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进入运营阶段,管理方面问题逐渐显现。这些设施空间分布广泛,部分还位于地下,难以直观监管。
一些地方曾向黄绵松反映实际工作中的困惑:企业数据、工程建设指标、环保监测结果均显示合格,但水质检查却不达标。
黄绵松说,各参与主体需转变观念,从“各人自扫门前雪”,转变到“为整个城市水系统负责”。
更为关键的是,这一问题还关乎企业投资效益和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资产“可视化”管理,还能够避免资金浪费和重复投资。
黄绵松在提案中建议,加快构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数智化管理平台,通过统一各部门设施资产的数据标准,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实时动态监测与精准化管理,有效提升跨部门协同效率,为城市环境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黄绵松还强调对财政资金进行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他认为,要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切实发挥作用。当环境得到改善,就能通过生态价值创造经济效益,进而反哺环境治理或其他领域,最终形成生态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
目前,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已和黄绵松沟通,今年或将成立工作组,对起草这项数据标准组织立项。
能推动问题解决,黄绵松很有成就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1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