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铎用秒表掐出“中国速度”,带领团队5次刷新高铁箱梁铺架施工纪录——
“奇迹”的诞生,从一团棉纱开始
发稿时间:2025-02-18 10:52:00 来源: 工人日报
图为郝铎在指挥铺轨作业。受访者供图
“郝铎在哪儿?”
记者到了架梁现场,却没看到郝铎。有人指着在十几米高的桥台上跪着干活的两个人告诉记者:“他在锚固箱梁呢,背对着的那个就是。”
忙完手头的活,郝铎下了桥台跑过来。他伸出手,又不好意思地缩了回去,说,“有点脏。”
何止是手,他脸上身上满是土,嘴角还挂着一串水泡。“冬天干燥,风大,又担心下雨干不了活,有点上火。”
39岁的郝铎是中铁一局西康高铁长安梁场铺架队队长,17年来先后参建郑西、京沪等13条高铁,带队完成箱梁架设1.1万余孔、正线铺轨2322公里、道岔铺设503组,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铁路系统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擦设备的意义
2010年,入职刚满两年的郝铎就获得了火车头奖章,堪称“奇迹”——这是铁路行业个人所能获得的最高奖项。
“当时我也觉得诚惶诚恐,怎么会把这么大的奖给我。”1月23日,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可能是因为京沪项目干得好。”
2008年11月,郝铎作为第一批进驻京沪高铁铺架岗位的“拓荒者”,带着一批刚毕业的“学生工”来到架梁基地,不到40天时间,就圆满完成了提梁机拼装和调试及运、架设备主体拼装。
随后4支队伍开始架梁,郝铎担任架梁一队机械班班长,2009年底顺利完成任务。“工程交付的时候,第一次感觉自己‘还行’。”他带着点小骄傲说,“我们队的施工现场最干净,设备状态也最好。”
郝铎的要求很细,比如,场地上不能有一个烟头,设备上有油污要立刻擦掉。“我跟队员们讲,擦拭设备的过程,也是在对设备结构件进行了解和检查。”
这其实是郝铎的师傅教他的。
2008年4月,退伍军人郝铎加入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工程有限公司,被安排到郑西高铁五经部架梁一队机械班。师傅冯汉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拿着棉纱擦设备。
郝铎围着师傅开的庞然大物——运梁车转圈圈,哪儿脏就仔仔细细地擦哪儿。他边擦边观察,发现运梁车靠里的轮毂和别的不一样,就问师傅这是为啥,师傅告诉他,这是主动轮,提供动力的。
慢慢地,他领悟到,擦也是在了解设备,只有熟悉设备,才能在出现故障时迅速判断问题所在。擦的另一层意义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件小事。
“当时我就觉得这小伙子行,不嫌脏不怕累。”冯汉说。
从运梁车到架桥机,再到提梁机,郝铎一个个用心地擦,还把它们的说明书都抄了一遍,然后对着实物仔细研究,不明白的地方再去请教师傅。很快,他就把铺架队各种设备的结构、性能和原理都摸透了。
那团擦设备的棉纱,也成了“奇迹”诞生的起点。
秒表掐出“中国速度”
郝铎创下的另一个“奇迹”,是在2010年的西宝客专施工中。他带领团队将至少6小时才能完成一孔的900吨箱梁架设时间缩短至4小时以内,使架设效率提高了1/3,创造了“中国速度”。
“起初,我们6个小时架一孔梁,一天架两三孔,按照这个速度在规定工期是干不完的。”当时,负责整体进度的郝铎带领几个班组长、作业队长,拿着秒表记录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需要几分几秒,然后对几孔梁的施工数据进行比对。
郝铎发现,吊钩安装时,有一孔梁用了10分钟,另一孔梁却用了20分钟。“除了技术水平差异,口令的衔接,甚至人和人之间的一个眼神,都会影响干活的快慢。”郝铎说,“所以我们一个一个环节盯着大家练习、磨合,一点一点抠,最快时练到12秒就能安装一个吊钩。”
决定速度的还有人的紧张度。“部队半夜一个哨声,4分钟就能全连集合,我们也调动起工人的那种状态。”他不无自豪地说,那时他们创下了单机、单班11小时50分钟架设4孔箱梁的纪录。
追求更快的脚步还在继续。2016年,在银西高铁银吴项目部,郝铎带领团队攻克了两次拆解架桥机、长距离运梁及反复通过系杆拱狭小空间等重点、难点施工,连续两个月取得了双机月架箱梁180孔以上的好成绩,一举打破单机月架箱梁148孔的全国纪录。
2018年8月,他带领队伍在郑阜项目施工,又创下单机双班架梁151孔的纪录。
90后队员廖瑞海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天凌晨1点多,他负责的管段有根钢轨坏了向郝铎求助。郝铎立即从基地赶到现场教他更换,换完已是凌晨3点多。“不管上班下班、白天黑夜,郝队长总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和他一起干活特别安心。”
截至目前,郝铎所带领的团队成为高铁900吨箱梁铺架领域5项“中国速度”的创造者。
20年前,18岁的新兵郝铎第一次坐上火车,从陕西咸阳去往2800公里外的新疆奎屯,一路花了两天两夜。在部队,他无意中从网上看到中国修建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的消息,心想,要是新疆也能通上高铁就好了。没想到退役之后,他成了一名铁路工人。“入职时我就想,我要让火车跑得更快一些。”郝铎说,今天他还这么想。
“连一个脚被砸的都没有”
在梁场,一辆30多米长的运梁车开过,郝铎的眼睛一下亮了:“看,这个大家伙多漂亮!”
运梁车、提梁机、架桥机,都是他的“大玩具”。以常见的JQ900B型架桥机为例,这个由44个实心轮胎支撑起的重606吨、长74米、宽14.7米、高12.6米的大型机械,最多能吊起900吨的重物。
在施工现场,“大块头”意味着大风险。“这么大的设备,又是高空作业,安全最重要。只要你觉得哪儿不安全,就必须把活停下来。”郝铎向队员们反复强调。
有一回,监控人员上报架桥机的起重机声音异常,但操作工没找到原因,认为“应该没啥问题”。
“这个问题在哪儿必须找到,哪怕今天不架了。”郝铎说,经过反复查找,最后确定是有个滑轮润滑不到位,产生了噪声。
“虽然是件很小的事,但只有队里每个人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整个施工安全才能得到保障。”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我带的队伍从没出过安全事故,连一个脚被砸的都没有。”
这何尝不是个“奇迹”?
郝铎“特别有成就感”的一次创新也跟安全有关。“你看,架桥机2号柱的外侧轮胎离梁边只有10厘米,在18‰的大下坡的情况下,如果前面有结冰或者是操作人员反应慢了,就很容易出问题。”他指着黄蓝相间的架桥机介绍,他们设计制作了架桥机纵移过跨限位急停装置,只要轮胎超出10厘米的范围,设备就会自动停机。
从当班长的第一天起,每次收工,郝铎都会最后一个从桥台上下来。“有一个工友在上面管发电机,收工时关掉发电机,整个桥台就没有灯光了。考虑他的安全和心理感受,我要等他先下。”郝铎说,“我把兄弟们带出来,也一定要把他们每一个人平安地带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