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女子特战队”的名号从何而来?
上要爬到5米多高的变压器上更换零部件,下要钻到3米深的电缆沟里查找故障
发稿时间:2025-02-12 11:09:00 来源: 工人日报
2月6日6时10分,天空还披着黑夜的外衣,一辆工程车载着6个女工开启了新一天的检修工作。她们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东高铁基础设施段商丘变电巡检工区的变电检修工,所在的是全段唯一一个全部由女职工组成的检修班组。
如果将高铁路网视为一个“大动脉”,那么变电所就是为“大动脉”提供能量的“心脏”。这个“心脏”一旦出现问题,高铁站和高铁列车上就会没有电、没有空调,高铁信号也不能正常显示,从而造成行车中断等诸多问题。她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维护“心脏”正常跳动,所以被大家形象地称为高铁“心脏”诊疗师。
当天,她们的任务是先赶往距离班组90公里外的东孟楼AT所,然后依次往回对管内商合杭高铁沿线的5座变电所设备进行巡视检查。这几天正处于春运返程客流高峰期,必须加密巡检频次,管内3个有人值守的变电所和12个无人所不仅要在白天开展不间断巡视检查,还专门增加了夜巡,全力以赴确保高铁线路的供电畅通。
一年365天,这个女子班组有300天以上都在巡检或抢修路上。“每个月基本上都要开车跑3000多公里,一年下来近4万公里,这还不算平时出抢修任务的路程。”负责开车的工长高青告诉记者,她和史佳鑫是“兼职司机”。
高铁沿线的变电所和无人所多在偏僻荒野中,不熟悉路的人开着导航也很难找到,而高青她们不需要导航,怎么走“门儿清”。
8时10分,姑娘们到达东孟楼AT所后,高青立刻进行分工安排。
一处处设备、一个个零件,时而踮脚、时而弯腰、时而蹲下、时而攀爬……5个人分成两个作业小组,各司其职、配合默契,整个无人所内只有她们口述的标准化巡检用语声和高铁列车通过时的风驰电掣声。
一个半小时后,巡检完成。刚立春没几天的中原大地,寒风依然凛冽,姑娘们额头却挂上了汗珠。
“冬天还好,夏天的时候,巡视一遍设备浑身就湿透了,工作服湿了干、干了湿,衣服上都是汗渍形成的‘地图’”。史佳鑫说,每年夏天不仅要面对高温作业的考验,还有野外的蚊虫叮咬,每个人身上都被咬过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包,脖子上也被晒得蜕皮。除草作业时,背着30多斤重的药壶打药,肩膀上勒得都是血印。
如果当天是检修作业,一路崎岖不说,还要带上几十种检修设备,最重的超过100公斤,需要4个人一起才搬得动。作业时,她们上要爬到5米多高的变压器上换绝缘瓷瓶等零部件,下要钻到3米深的电缆沟里查找故障。
正因如此,“高铁女子特战队”的名号也慢慢在全段叫响。
10时45分,高青和姐妹们到达30公里外的周柳航AT所。
“按照原分工继续展开作业,这个所避雷针顶部位置有鸟窝需要清理,一会儿我上!”高青说。
“你一会儿还要和调度联系,还是我上吧,我就不信爬了这么多次,腿还能抖?”史佳鑫看似开玩笑,实则把这项艰巨的任务揽了过来。
“避雷针顶部搭鸟窝这种情况还挺多见的,要徒手爬到将近30米的高度去清理,避雷针塔下粗上细,越往上爬晃动得越厉害,有时候清理完下来,腿还会不由自主地抖着。”1999年出生的范雅君是刚刚分到检修组实习的青工,每次跟着大家出来干活都感触颇深。
检修任务完成已经是14时15分了,姐妹几个一口水没喝,一口饭没吃。无人值守所都在荒郊野地里,没有饭店,也没有卫生间。
“干我们这个工作,饥一顿饱一顿是很正常的事。有时候干完活过了饭点,沿路的饭店都关门了,就只能饿着肚子。有时候在第一个所工作进度慢,赶上中午去下一个所的路上,就顺路买点炒面米线之类的简餐,为了节省时间,就在车上吃,把安全帽当成小饭缸,塑料袋往上一套,特方便!”高青说,班组成立初期,因为工作任务繁重加上饮食不规律,她一个月瘦了近15斤。
“之前单位给我们找了司机,结果一周饿跑了两个司机,最后愣是没人愿意来了,所以现在我们只能自己开车。”提起吃饭的事,青工庞妍妍接过话茬儿。
20时10分,天黑了。姑娘们终于结束全部5座变电所的巡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