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从海边到高原 这个90后一直在守护大科学装置
发稿时间:2025-01-26 11:0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今年是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西南丽江卫星数据接收站(简称“丽江站”)投入运行后第一个春节,也是90后青年科研工作者张乾第一次在丽江过春节。
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卫星都在天上飞。丽江站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卫星数据需要接收,数据接收下来后再传到北京处理。
日常生活中或许难以察觉到,遥感数据对社会运行至关重要。例如,环境减灾卫星能迅速提供火灾、地震、燃油泄漏等灾害信息,助力相关部门快速精准决策,有效控制灾害影响。
“所以过年过节时,我们都要值班留守站上,保证卫星任务的正常执行。”张乾说。
这个90后去“有风的地方”守护大科学装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渺/摄
夜色中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丽江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渺/摄
张乾老家在广西。这个瑶族小伙子还记得家乡过年的时候,每个村子都会有各自不同的风俗。而今年,他要体验云南丽江的过年风俗了。
“我家里人都特别理解我,支持我的工作。当然,比起戍守边疆的战士,我们这不算什么。”张乾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据了解,丽江站属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西南站的一期项目,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距离丽江市区28公里,海拔2832米,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约118.8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万㎡。
白天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丽江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渺/摄
2024年9月27日,丽江站举行揭牌仪式,正式投入运行,建有4套卫星天线接收系统,目前已承担资源系列卫星、环境减灾系列卫星、高分系列卫星等26颗国家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具备全自动化和高效的卫星数据接收能力。
早在2023年7月,张乾就主动申请,调岗到当时还在建设中的丽江站。在此之前,他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三亚站工作了3年,负责设备运行、数据接收、故障排查等工作。
如今,丽江站建成运行,填补了中国陆地观测卫星接收站网西南地区无固定式卫星地面接收站的空白。它与北京密云站、新疆喀什站、海南三亚站、黑龙江漠河站构成五站组网运行体系,成为覆盖我国全部疆土和周边地区的国内数据接收站网。
张乾还记得,两年前刚来丽江那会儿,这片土地还只是玉龙雪山脚下的荒地。山上总刮着风,在户外,人和人面对面说话都不一定听得清。
他顶着高原上的寒风,站在正在建设中的园区里,只能看到两个天线基座和一个处于运行状态的车载天线,连路面都还没有铺上水泥。
这里属于亚热带高原气候,四季温差大,干湿季分明,天气干燥,紫外线很强。张乾刚来的时候,一度以为“高原不会比海边更晒”,没有做好防晒,不小心脸晒脱了皮。
雨天的时候,张乾在站里忙碌,鞋子裤子都沾满了黄泥,直到后来买了雨鞋,情况才好转了点。
那会儿站里还没有种绿植,大面积的黄土裸露在地表,每次一刮风,黄土满天飞,“像极了沙尘暴”。办公楼建成之前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他和同事们都是站着度过的。
“一边忙着现场向基建施工方提出天线基座、机房优化意见,另一边还得关注着已上线运行的车载天线是否在正常运转。”张乾回忆着感慨。
他们住在附近乡里的一处农家院,等到一期工程完成,丽江站正式揭牌,才搬进园区的公寓楼住宿。
已建好的约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上,种满了桂花、云南樱花、丽江红等花卉,以及木梨、苹果、樱桃、车厘子等果树,环绕着高高架起、仰望苍穹的天线,自然与科学相映成趣。
整个丽江站,除去后勤保障人员,科研人员只有5人,而且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
张乾正是其中之一,他的日常工作是检查机房设备、基座设备、天线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遇到设备故障,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设备正常运转,并及时处理北京运行中心交给他们的运行工作。
张乾跟同事一起抢修设备。张渺/摄
在三亚站工作的时候,张乾还不到30岁。一个班组有班长,遇到紧急任务,总有班长冲在前头,张乾“跟在后面就行了”。
如今在丽江站,这个31岁的年轻人在实战中成长起来,有了更多经验,也渐渐开始挑起了大梁。
“现在变成我冲在前头了,负责的事情也更多了。独当一面确实很锻炼人,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他笑着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这让我很激动。”
距离2025年的春节还有一周,机房的设备出现了异常情况。张乾跟同事一起,紧张地抢修起来。
无论是否是节假日,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出现问题就得及时抢修,这就是他们的日常。
丽江站地处偏远郊区,打开手机里的外卖软件,接入的商户只有五家花店,一家餐馆也没有,也没有能外送的小卖部。张乾和同事们排好了班,上四歇二,其中有两天是夜班。
站上平常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他偶尔会去篮球场打打球,去周边的乡村小路散散步。轮休的时候,他还多次报名参加过云南省内的马拉松比赛。
但这里毕竟是高原,原本爱好长跑的他,平时在站上就不敢剧烈运动了。到了冬天,为了避免感冒,不得不减少洗澡洗头的次数。
虽然条件艰苦,但张乾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样的生活才足够充实。
“我知道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我希望我能去做。我想为国家遥感观测,贡献属于我的青年力量。”张乾说。
记者手记
张渺
丽江,一个在我想象中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地方。但当我头一次踏足这片土地,来到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西南丽江卫星数据接收站,一切浪漫与诗意的想象,都被另一种感喟所取代。
这里是“有风的地方”,远离尘嚣,却与天地相连。
高原上的空气稀薄而清新,阳光炽烈而耀眼。玉龙雪山遥遥在望,丽江站如同一位孤独的守望者。站上的科研人员只有5位,都是年轻人。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更怀揣着对科学的无限热爱与追求。
他们的工作或许不为众人所知,但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遥感卫星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让中国陆地观测卫星接收站网在西南地区有了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