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炜带领团队,在柴油机生产、调试等技术革新之路上不断求索——
为船舶安上强大“心脏”
发稿时间:2024-09-09 10:54:00 来源: 工人日报
4700平方米的装配车间内,试机的柴油机发出阵阵轰鸣,在喷漆区、清洗区、装配区的工人们挥汗如雨。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州柴油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制造部副部长余子炜就是在这里,从一个柴油机生产、调试、检修领域的“小白”,成长为一名技术大拿。
坡度优化过的油底壳清洗架是他的杰作,经过归档整理、一目了然的零件归类区亦出自他的手笔。入行14年,他和柴油机有了很深的感情。
在“晋级”之路上不停步
2011年,余子炜进入广柴股份制造部装配五组,成为一名装配钳工。余子炜在技校所学的专业与从事的行业并不对口,然而这并没有让他输在起跑线上。“多动脑、多实操、多求教”是他学技术进步快的“秘密法宝”。
从看着师父做,到师父看着做,再到自己带队做,余子炜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练级“三步走”。
“眼睛尖,手上闲不住,脑袋里总有点子。”这是制造部部长施仁煌对这名爱徒的评价。工作中,余子炜的一个小点子往往能提升整个组的工作效率,技术愈发精湛的他被越来越多地委以重任。2015年,25岁的余子炜成了广柴股份最年轻的装配班长。
2016年,余子炜代表单位参加了广州工控集团举办的技能竞赛,在机修钳工项目中夺冠,打破了公司过往参赛纪录。收获信心的同时,他也暗下决心:“要常练技能,多打比赛,在整个行业内打出一番名堂来。”
广州市技术能手、金牌工人、广州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州工控集团“十大工匠”……余子炜就像一台大功率的柴油机,在“晋级”之路上不停地运转。
确保机械“心脏”正常运转
一台柴油机从研发、发布、匹配船型、装配调试到成功应用试航,周期可长达10年以上。余子炜的工作,就是到各艘船舶上调试广柴股份生产的柴油机,确保这颗机械“心脏”正常运转。“调试并不比装配轻松。”余子炜介绍,柴油机是一个小批量、个性化的定制产品,需要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为此,余子炜在工作中练就了“望闻问切”调试法,为柴油机精准把脉。“望”是用眼睛看运动零部件外围是否有异常,机油压力、冷却水的水温读数是否正常;“闻”是用鼻子嗅是否有运动零部件因非正常磨损产生的烧焦味;“问”是用耳朵听在特定转速下,机器运动所传导出来的声音是否有异响;“切”则是用手摸运动零部件相对应外围固定相邻位置的温度是否与检测仪器一致。
2014年12月,余子炜接到紧急出差任务。一艘载有19人的货轮因柴油机主机失去动力,多处零部件受损,停在了台湾海峡的航道上,随时有沉船的危险。
登船后,余子炜和同事着手对损坏的柴油机进行拆解,统计需要更换的零部件种类和数量,并对柴油机其他部分进行抢修。
“我们原本都准备弃船了,你们的出现给了我们希望!”当货轮重新恢复动力,船长把余子炜的手都握红了。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修中,余子炜不仅展示了过硬的调试维修技术,还帮助国产柴油机的售后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梦想造出国产高速柴油机
“国内大部分船舶上的发动机或内燃机仍依赖国外进口,我期盼有朝一日国产高速柴油机能够应用到我国的船舶上。”余子炜坦言,想让梦想照进现实,需要立足岗位对技术进行革新和突破。
2017年,作为主机厂主要调试技术人员,余子炜参与了国内第一艘油电混合拖轮“海港711”号调试。他和团队开展一系列技术攻关,使该拖轮与常规拖轮在最大推力相同的情况下,实现主机功率下降15%~20%,能量综合利用率提高约10%。
在负责工信部与科技部的大型船舶发动机项目中,余子炜和团队经过5年的研试,研发成功CS21/32高速柴油机和DM23G大功率气体机新产品,填补了国内1-2MW功率范围空白,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和国外柴油机技术的封锁。
2022年,“余子炜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成立,余子炜不仅带领团队改进柴油机新产品安装与耐久试验、柴油机技术攻关等工作,还定期举办技术分析座谈会、现场实操培训等活动,把工作室打造成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阵地。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取得6项实用型发明专利成果、转化成果293项,累计为公司创造2773.86万元经济效益。
走在百年历史的老厂区,余子炜感言,自己想造出功能强大的国产高速柴油机,给所有的中国船都装上强大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