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卷饼来一份
发稿时间:2024-01-16 11:0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亢金明在卷饼店里写字、展示书法作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1月10日来到合肥市庐阳区七桂塘菜市场西门口,阵阵香味和热气从一家名为“老K卷饼”的小店摊前飘出。老板亢金明用小铲子铺开一张面皮,倒入鸡蛋液,十几秒后,再加上土豆丝、生菜、脆皮、里脊肉等配菜,刷上他独创的秘制酱料,一份香喷喷的卷饼就做好了。
让人惊讶的是,这家不到5平方米的小店的墙上,贴满了各类风格的书法作品,连卷饼种类价目表都是隽秀的字体写成。在小店不多的可用空间里,“见缝插针”摆放着毛笔、墨汁瓶、卷起的纸张等书写工具。
这些都是亢金明的宝贝。他是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人,今年50岁,“做好每一张饼,写好每一幅字”是他的人生信条,没人来买饼的空隙,他会练上几笔。身后一个小台子是他写小字的地方,如果要写大字,就在存放肉类和蔬菜的冰柜上方垫上薄木板,再小心翼翼地铺开宣纸。
小小一方空间,承载了他的理想,也容下了一家人的生计。
亢金明写字是自学成才。他是5岁时上的小学,三年级时,亢金明和村上一位老私塾先生学过书法。在他的记忆里,那位老先生的楷书写得“就像印刻出来的”,这让他感到震撼,他才明白“写字好看”是怎么一回事。
但父母都是种地的农民,亢金明还有弟弟和妹妹,家里哪有条件让他学习书法?他就在农村的土地上,用树枝写起了字。这一写,就再也没有放下过。
后来,亢金明偶然得到一本颜真卿的字帖,让他爱不释手。他曾经用锅底灰蘸水,在废报纸上对着字帖一遍遍练习。初中3年,他曾帮助老师抄了3年教案。14岁那年,他来到了合肥,后来也曾在一家单位做文字相关工作,结识了一些书法家。
亢金明的妻子张娟也是宿州人,和父母在合肥做小吃生意,每天起早贪黑,还曾在夜市摆摊。结婚后,亢金明和岳父学起做卷饼,在合肥开了卷饼店谋生。
“老K卷饼”早上6点半开门,晚上10点收摊,张娟也会来店里帮忙。亢金明最喜欢的风格是行书,喜欢灵活多变且有气势的字体风格,练习时,写王羲之的《兰亭序》让他觉得充满挑战。他之所以挑选部分作品贴在店里,是方便平时多观察,能够找出作品的不足,每隔一段时间,他会更换一批作品贴出。
目前,亢金明的儿子已成家立业,女儿在读初中三年级。女儿喜欢漫画,常常坐在书桌前画画到半夜,那劲头就和父亲痴迷书法一样。亢金明也有个习惯——头脑中有了灵感,马上就要拿笔将想表达的写出来。他觉得,这就是追求书法的力量。
每天守在一方店面里,还需要早起备齐食材,夫妻二人十分辛苦。亢金明坦言,当年,开卷饼店是为了生活,毕竟一家人要吃饭。但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算过卖卷饼的收入,空余时间都用在写字上。他却清楚地记得,每年买纸买墨的支出不低于8000元。
受亢金明的影响,他的弟弟妹妹也从小就喜欢写字。亢金明的弟弟和弟媳妇都是教师,写得一手好字,妹妹也是书法高手,大家逢年过节回老家时,总会写上几幅字,交流讨论技巧,或是互相比较有没有进步。
亢金明总说,写书法就好比做人,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这些年,他开卷饼店的过程当中,认真摸索配方,蘸料和饼皮都是他亲手调制。“我看你买了5个里脊卷饼,如果买回去不是立刻吃,可以放在微波炉热一下”“我这个辣酱味道是调制的,但我记得,你和女儿都不能吃辣,我给你专门‘定制’不辣的卷饼”……做生意的过程中,他也重视每一位顾客的需求,细心观察每个人的口味习惯。
这30年来,亢金明坚持练习书法,有媒体称他为卷饼店里的“书法家”,也有媒体邀请他做客电视节目和晚会,他曾一天接到100多个电话,但他坚称“自己不想出名”。在他看来,能做喜欢的事是一种平凡的快乐,写字能让人内心平静。店里不忙时,他脱下围裙写上几笔,那是他最安静、最享受的时光。
如今,有网友知道他的事情后,从外地慕名来到卷饼店打卡,也会有收藏家、书法爱好者前来订购书法作品。亢金明说,最欣慰、最幸福的是有人认可、尊重他的作品。他还抽时间去街道和社区为小学生上书法公益课,和众人分享练习书法的乐趣。“熟能生巧,巧能补拙”是他常说的话。
他告诉记者,写书法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国文化,“写字就是做人。当你每天都尽力思考并写好每一个字,那意味着每天都能看到美的东西,脑子里自然而然就会嵌入正能量,自然对生活会有新的认识,产生向上向好的动力。”
顾伟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