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杨金虎老人:“老树匠”13年种出800亩世外桃源

发稿时间:2017-01-08 14:19:15 来源: 人民日报

  年中,走在山西晋中市榆社县的乡下,小路蜿蜒曲折。绕过几个光秃秃的山头,眼前突然变得明亮起来,满山绿意映入眼帘,一户人家炊烟袅袅。“这肯定是杨金虎家了。”同行的向导说,“早就听说这个山上除了他家没有别人。”

  闻声出来的杨金虎老人,在一片鸟鸣犬吠中站在门口。他略微驼背,手里拿着正要下地播种的土豆,额上挂着汗珠。13年来,他几乎靠着一己之力,扮绿了脚下原本的不毛之地。

  “自己以前就是做林地工作的,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踏实。”13年前,从晋中市榆社县国土局退休的杨金虎回到了老家榆社县云竹镇赵庄村,承包了隔壁申村一块没人瞧得上眼的矸石山,总计800余亩。刚开始,都是质疑声:仅10多亩适合耕地,其他全都不适合种植,这石头山能捣鼓出什么玩意?

  5万余株杨树给出了答案。杨金虎带着妻子,把这几道沟来来回回踩了个遍。引水、种苗,一棵一棵,日复一日,一干就是13年。“就自己的水平,能干多少干多少。”杨金虎边说边挠头,显得有点不好意思,“现在回去县城,大家都觉得老杨是干事的人。”说到这里,老杨脸上又写满了自豪。

  为啥种杨树?杨金虎憨憨一笑:“杨树好成活,也适合这里带红黄混合的土壤。可能我运气比较好,这些年很少发生过大规模树苗死亡。”

  这可不单是运气。山西地貌复杂,两座山之间的土壤结构可能差别很大。这么多年种杨树,杨金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举例说,沟底的气候偏湿,山头风大,两地虽隔几百米,种的杨树品种都不一样。再比如,他钻研打“凹”字形土坝,在“凹”字突起部位栽树,在“凹”字下陷部位,清除杂草,保持水土养分,这使得杨树成活率极高。

  在我国,杨树被赋予了坚强、奉献的精神。从老杨身上,其实也能看到一位“老树匠”的专一和执着。杨金虎的手长满了茧,还贴着两个泛黄的创可贴,握起来充满力量。记者开玩笑:这手可不简单。杨金虎老人笑着摆摆手,还是不多说话。

  怎么能这么多年搞绿化、成就一片青山?杨金虎说得简单:“其实你来采访我,我都很意外。这些林种就行了,一般人只是不愿做而已。”

  综合改造荒山,可真不是“种就行了”。信念和智慧都不可少。

  路过猪圈、羊圈,杨金虎带着记者上了山头,来回指着远处几条山脊线,示意他做荒山改造的范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山头整洁齐平,和周围光秃秃的山形成鲜明对比。杨树成林之后,杨金虎老人根据山底山腰岩石、山顶黄土的荒山构造和三梁三沟的地形走势,自行规划设计,将山顶黄土顺三梁走势推平建设梯田。同时,他还利用山沟洪水冲击山石淤积耕地。

  这几年,老杨又自掏腰包,用砖头硬化了山路、打井配套。“平地杂粮菜、坡地干鲜果、沟滩用材林、坡梁养鸡羊”,他所设想的生态农林牧综合开发,已基本达成。

  “但这还没有结束哩!”杨金虎说,下一步他还想建设输电线路。记者问:“还能干得动吗?”杨金虎蹦出一句:“我只知道花开得早不早,不知道自己老不老!”

  一句话引得大家都笑了。杨金虎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孩子们周六日经常上来看我,也帮我做做农活。你看那边的那片地,硬化就是我儿子找的推土机帮我弄的。以后我真干不动了,他们还得来顶上。”记者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摇了摇头,“孩子们来帮忙,做做农活,不忘本。我哪能和人家故事里的人比,低头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下山过程中,时不时有野鸡扑腾着蹿过,“有时候扛着锄头路过野鸡窝,能掏十几颗蛋哩!”老杨笑得像个孩子。(乔栋)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