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无关形体而在于心灵
尽管谢仁慈以62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第一志愿西南政法大学,但她从不承认自己是个聪明的孩子。
在高中班主任的印象里,谢仁慈在备战高考时可谓进步神速。“高中头两年还在年级千名开外,最后挤入了前20。”
备考那一年,谢仁慈每天七点到学校读英语、背单词,晚上十一点半看完最后一张知识结构,等学校熄灯了,回家继续背书。
谢仁慈承认,自己的斗志在一天天的重复中逐渐消磨。离高考还有三百天的时候,谢仁慈决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高考后去拉萨。“每天早上睁开眼,不是‘高考又接近一天了’,而是‘离去拉萨的日子又少了一天’。”
其实,去拉萨是谢仁慈渴望了很久的事情。她希望去冒险,去犯难,去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高考后,母亲给了谢仁慈3000块钱。谢妈妈始终认为,眼界,是年轻人最重要的东西,见得多了,自然学会宽容和豁达。
谢仁慈在旅途中与当地人的合影。本人供图
戴着假肢,背着拐杖,谢仁慈从贵州出发,一路从昆明搭车,走过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穿越飞来寺、雅鲁藏布大峡谷,在滇藏线颠簸30多天后,最终平安抵达布达拉宫下。
令谢仁慈不能忘怀的,是洱海一夜。那晚,暴雨骤降,她和伙伴从梦中惊醒,慌忙逃离,路过几处工地都被无情拒绝,唯独一间小寺庙为他们开了门。
收留他们的是位面容残疾的老者,鼻子和嘴几乎没了模样。老人不仅为他们腾了床,还连夜准备了食物。“那一刻,我仿佛见到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外表并不重要,心善与真诚,才是活着的意义和被尊重的理由。”
清晨,坐在圣湖边,与圣山相望,谢仁慈感受着心灵的自由。滇藏行之后,谢仁慈只身去了新疆、青岛、山东……
在谢仁慈看来,心灵自由不外乎两点: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的人格。“有时,自以为是独立思考所得到的结果,其实不过是舆论潜移默化的偏见。”所以,谢仁慈渴望独自远行,很多事情,她愿意亲身经历。
谢仁慈会将自己在旅行中的感受和书友们分享。在学校,谢仁慈组建了一个书友会,每到周末,她会带着大家来一场毫无规则的头脑风暴。谢仁慈喜欢与不同的人交流、相处。“在与不同的人成为朋友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怎么去接受和包容多样性。”
残障人士并非激励他人的对象
从十六岁开始,每年生日,谢仁慈都会给自己写一封信,记录当下的想法和心情。
在二十岁生日的自白中,谢仁慈写道:“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会快乐当然也会痛苦,这两种情绪缺失其中一个,都是不完整的。我想,自己与他人不大相同的一点,就是消化痛苦的能力比别人更强。当遇到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会做的第一件事从不是抱怨或者发火,而是反思。”
谢仁慈从不会刻意回避自己的“残缺”,但她不愿被视为低人一等。
中学时期,谢仁慈获得过贵州省残疾人运动会游泳项目铜牌。当得知谢仁慈始终保持运动,许多人表现出惊讶和钦佩。“我并没有做什么非比寻常的事,我只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身体机能,去做想做的事。残疾不会使一个人变得优秀,残疾也不代表着要成为激励你们的对象。”
谢仁慈从不刻意回避自己身体上的缺陷。本人供图
谢仁慈不喜欢被“标签化”和“物质化”。“如果残障人士被当成激励非残障人士的产物,对于残障人士这个群体来说,是不公平的。”谢仁慈认为,残障人士需要的从来都不是同情和怜惜,而仅仅是平等对待。
进入大学,谢仁慈学习的法学。她开始用专业的视角去关注残障人士这个群体。她参与了学校科研立项课题研究,致力于残障权利与法律研究;也会经常参加全国残疾人NGO活动,探索残障人士的权益保护。
毕业后,谢仁慈准备继续攻读研究生,这是她的小目标。而她更大的愿望就是好好休息,好好学习,好好运动,好好生活。 (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