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医”龚晓明:固有医疗模式“跨界”互联网
发稿时间:2016-11-06 15:45:0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龚晓明。(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妇产科医生龚晓明的理想不仅是帮助女性患者解除病痛,他还决心为中国医者的自由不懈奋斗。面对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他开出的“药方”是——解放医生。
今年3月,龚晓明集结全国百位妇产科医生,成立中国第一家妇产科医生集团。这位44岁的妇产科男大夫将自己的创业公司命名为“沃医”,寓意“医生的沃土”。
“沃医”由选择自由执业或者多点执业的医生们组成,与北、上、广等城市的多家民营医院合作,以技术团队的形式提供医疗服务。患者可以通过电话、网络预约的方式,在私立医院挂号专家门诊,或者及时得到安排手术。
尽管费用高,但龚晓明认为,走出体制的医生们帮助老百姓免除了在公立医院“排队2小时,看诊5分钟”的烦恼。而对医生来说,他们和执业医院的关系从“被管理”转变为“平等合作”,收益按合同分配;大夫们的诊疗服务可以随自己和患者的时间来安排,付出与回报由市场决定;一切以医术和服务来衡量,没有“论资排辈”之忧。
离开“池塘”
“沃医”联合创始人康楷医生走出公立医院时,曾将自己比作“一只离开池塘,游向大海的小鱼”。尽管少了“池塘”里收入、科研的保障,但医生们却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和社会认可。
呼唤医生走出体制温床的龚晓明,也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十五年。在中国最顶尖的公立医院,龚晓明享受着令同行羡慕的名声。他是治疗子宫肌瘤方面的专家,他的挂号费被“黄牛”炒到上千元,诊室外总是挤满了等待加号的患者。
“我本应该沾沾自喜。”但2011年冬天,一位患者告诉他,自己冒着零下四摄氏度的严寒熬夜排队买他的号时,龚晓明被触动了。“看病是件多么痛苦的事。”中国的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巨量患者的涌入,使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不堪重负,现实也不时让医患双方都感觉缺少尊严。
更让龚晓明不愿接受的是,医生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诊疗费数十年没有变化,有的医生为了创收,多开药、过度检查,加剧了医患冲突。
“这是不正常的医疗。”2013年龚晓明从协和辞职,尝试多点执业。2015年,他彻底离开公立医院,成为一名自由执业的妇产科医生。
1972年出生的龚晓明从没想过离开医生这个行业。他曾经在手术台上“血战”5个小时,从病人子宫里一颗一颗地剔除419枚大小不等的肌瘤。他的努力保住了一名未孕女性的子宫,而在他之前,病人看过的所有医生都建议她摘除子宫。“我得替病人考虑。”龚晓明在私立医院的挂号费大概是在协和医院的60倍,但给每个病人的诊疗时间至少20分钟。在他看来,自由执业让医疗服务回归市场,医生的价值得到认可,同时患者可以省去排大队、等加号的麻烦,并体验方便、舒服的诊疗过程,医患双方共同受益。
尽管有国家政策支持,但龚晓明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孤独的探索者。
医生的“出走”,让公立医院的资源优势受到冲击,因此常遭抵制。同时,很多医生对是否“出走”也犹豫不决。“他们最大的担忧是没有病人。”上海知名血管外科医生张强在创立医生集团初期,也曾面临没有患者的境况。“认庙不认人”是中国人普遍的就医习惯。公立医院的大平台是病人来源的保障。成长于大医院的大夫们,从来不用去“讨好”病人,他们一旦走出体制,便在市场竞争中无所适从。
“跨界”互联网
在龚晓明看来,解放医生,首先要让医生们跳过医院,培育自己的口碑。他笃信互联网是颠覆固有医疗模式的利器。而他从体制内走到自由执业的经历,也恰好验证医生建立口碑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
龚晓明可能是国内最早“跨界”互联网的医生。2000年,他进入协和工作的第三年,就利用业余时间创建了“中国妇产科网”。那时候只是因为“好玩儿”,他自学了域名申请、网页设计等技术,摸索中一点一点建立起网站,将一些手术视频、课件,还有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出来,供妇产科医生们学习、交流。
有一次,他从国外学到治疗产后出血的新技术,马上找人制作成动画,发布在网站上。不久后,他看到一位医生在论坛中留言,说他学会了这项逢合方法,在手术中挽救了一个子宫。
龚晓明很欣慰,这让他看到了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医生们的技术提高了,患者也受益。”
2012年,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兴起。龚晓明发现他在公立医院的门诊一天最多能看30名患者,但他发布在微博上一篇《宫颈糜烂不是病》的科普文章,一夜之间就拥有上万次的阅读量和数千条评论。
他意识到了自媒体的巨大威力,也迅速成长为拥有数十万粉丝的微博达人,并率先开设微信公号,普及妇科疾病知识。
这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医疗飞速发展,龚晓明又喜欢上了在网络问诊平台回答病人的提问。2015年,这位医疗界的网络先锋成为一名互联网医疗创业者。他创立了“风信子”孕期管理APP,为备孕女性、孕妇和产妇提供图文和语音的在线问诊服务,目前已有60万注册用户。
不惧艰辛
龚晓明的队伍在慢慢壮大。当年独力经营的网站,如今有上百人的支持团队,并成为业界权威;今天,医生已是中国社交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白衣天使”用自媒体普及医学知识,回答患者咨询。
更令人振奋的是,医生自由执业被提上了国家日程。10月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创新医务人员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
分析人士预测,未来15年内,大批医生个人诊所和医生集团将会涌现。越来越多的医生将会实现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尽管网上问诊模式为备受诟病的“排队2小时,看诊5分钟”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但一些医生和病人对网络医疗的安全和效果还存有疑虑。另一方面,国内私立医院良莠不齐,缺乏监管,且大多被贴上“收费高”“贵族化”的标签,患者对私立医院的信任感不强。“愿意多花钱去私立医院看病的老百姓还不多,”龚晓明说。
他设想的医改是两条路并行,即以教学医院为基础的保障型医院,和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私立医院,它们将组成未来中国的医疗格局。
龚晓明坦言,现在离医疗的自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慢慢改变,我相信医疗就是要靠我这样的创业者去颠覆,我会在这个行业坚守下去。”(袁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