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庄车站是北京地铁4号和10号线换乘站,地处号称“中国硅谷”的中关村核心地带,为世界全暗挖施工一次性建成的最大地铁车站,被业界称为“结构最为复杂、工期最为紧迫、规模最大”的一次性暗挖十字交叉换乘地铁车站。
由于车站上方为车流如织的中关村大街,管线排查只能在夜间10点以后进行。北京的8月酷暑难耐,苗春刚带头下到闷热潮湿且腥臭难闻的雨污水管线内部,用微弱的手电筒灯光记录着管线的各种参数及完好状态,实在憋得受不了就爬到地面坐在路边透透气。他捶着酸疼的腰还不忘和同事们幽上一默,“我们是新时代的‘地下工作者’,条件已经比革命年代好多啦!”
半个月的不眠之夜,苗春刚和同事们撬开587个井盖,调查了56条管线,整理出了200多页详细的照片文字资料,对车站上方的风险源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地铁,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用汗水建成的。
2008年4月,黄庄站顺利通过验收,实现了奥运前高水平通车。“那种成就感、自豪感无与伦比。”苗春刚说。
苗春刚在测量土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岩供图
一线15年仅在家度过两个春节
“舍小家、为大家,是一名建设者应该做的份内事情。”这是在新学员见面会上,苗春刚与刚毕业的大学生分享的第一句话。
工作15年来,他在家陪伴父母度过的春节只有两个。
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在浙江施工的两个春节,苗春刚都自告奋勇,主动请缨留守工地,与大山为伴,翻阅各种施工文献,为自己充电。而今,他把项目部当成了自己的家,施工现场成了主阵地。
苗春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隧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他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被选入北京市“危大工程专家库”,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两篇荣获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带领项目部创新实施“一网四格”安全管理新模式,荣获中国铁建特色活动一等奖称号,被全国铁路总工会作为五项特色品牌工作之一在全系统推广……
2013年8月,苗春刚的父亲查出重病,恰值项目大干快上的紧张阶段,苗春刚深知自己不能离开工作岗位,但又自知亏欠父母太多,最后跟领导请示后把父亲接到北京的医院做了手术。
父亲住院期间,苗春刚工地医院两头跑,工地忙碌之余在食堂为父亲熬好中药,然后赶在医院结束探视时间之前,把药送到父亲的病房。
“虽然心疼老爹,可是项目上忙,我也只能聊尽孝心了。”看着虚弱消瘦的父亲,苗春刚又心疼又愧疚。为了能解除后顾之忧,苗春刚动员妻子辞掉了工作,在家照顾老人及孩子。
“侠骨当有柔情,无奈分身乏术。”苗春刚感叹,“谁让我是铁建人呢!”(中国青年网记者杨双双 通讯员刘慧云 段伟伟 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