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逆境作为自己最好的大学

http://www.youth.cn  2013-12-04 10:58:17  中国青年网

在读书的武晓妹

  她来自贫寒的家庭,母亲被疾病击倒,家庭负债累累,至今仍家徒四壁;她磨练超常的毅力,不愿向命运低头,6年没有回家,用勤劳的双手供自己读完本科并保送研究生;她拥有乐观的性格,家庭的困难不但没有放松对学业的要求,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

  她叫武晓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二年级研究生。在同学中,她有两个称呼:“学霸”和“打工帝”。

  贫困难阻她前进的脚步

  1991年,武晓妹出生于安徽定远一个偏远乡村。90后的她,童年却并不像大多数同龄人那样美好:母亲得了癌症,父亲打工在外,家庭经济困难。传统重农观念,在武晓妹幼小的时候就一直困扰着她。但她不相信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向命运低头。2007年,武晓妹考入我校,成为全村第一位女大学生。

  考入大学对武晓妹来说并不完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武晓妹怀揣的,除了录取通知书,还有高达万元的借条。靠着这笔外债,武晓妹才得以延续学业。

  报到入学,武晓妹发现,同学基本都是“80后”,而她几乎是惟一的“90后”,自幼因贫困产生的天生敏感,不仅让她很少与同学交流,更让她早早担负了心理重压。学习压力重,还要打工维持生活,让她频繁失眠,甚至曾一度沉湎于网吧,这让她患上了神经衰弱。幸运的是,学校各级领导和老师的关怀,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予她心灵上的帮助。“经历的越多,成长的越多,虽然现在看不到成果,只是因为还没开始收获,总有一天,这些经历都会成为无可取代的财富。”老师的这句话深深地映在她的脑海中,成为她重新起航的动力。她开始主动接触同学,并试着将自己的心情与他人分享,更多倾听他人的意见与想法,同学们也认可并接纳了她。生活对于她不再是负担,而是转化为对未来希望的憧憬并不断实现。

  为了维持生计并延续学业,她学习之余就是打工。平时做家教、假期做兼职成为她生活的主要方式。2008年春节,武晓妹迎来了她大学的第一个寒假。眼看着室友们拖着行李箱前往火车站各自回家,她却拖着被褥去了兼职工作的面试地点。这个寒假,她选择了一家酒店做兼职服务员。第一天晚上,她和几个新来的女孩子在水泥地上打地铺过了一夜。那年冬天正值南方雪灾,早晨醒来她用凉水擦了脸,穿上齐膝的旗袍,踩着深至膝盖的白雪去上班,夜深以后再踩着白雪回去休息,每天的工资27.5元。一个星期以后,她就成为酒店的“知名人士”。大家都知道有个爱笑的小姑娘,每天都精力十足、笑容满面。

  以后的5年时间里,她的新年都在工作岗位上度过。学习之外她最大的事情就是打工、上班,做家教、发传单、做促销、举广告牌;做网管、收银员、服务员、理货员,进工厂流水线操作机器;卖奶茶、卖特产;做招生代理、学校老师;看过大门,打扫过卫生,送过外卖,也做过辅导员助理。她的打工足迹遍布合肥很多街区,学校附近的店铺老板几乎都认识她。班里的同学称她为“打工帝”。

  或许没有同学独自住过空无一人、下雪断电的校区宿舍楼,她住过;也许没有同学在除夕夜通宵在酒店包厢服务客人吃团圆饭,那是她;也许没有谁家的父母五年没有见过孩子一面,那是她的父母;她从不知道每月有固定生活费是何感受;她总是吃了这顿,就要思考该去哪里挣下月的生活费。

  2011年,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她以异于常人的毅力供自己读完本科,依靠个人打工还清了万元的大学债务,也挣足了自己的全部学费与生活费,连续3年获校奖学金,并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被保送本校研究生。通过不断的人生历练,她成长了,迈出了心理泥潭,成熟了。

  勤奋成就她学业的升华

  经济压力给武晓妹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困难,却无法阻止她迈向理想的步伐。尽管打工挣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武晓妹从未忘记过她作为学生的天职:学习!由于平时有空就要去打工,武晓妹能做的,就是把课堂时间发挥出最高的效率。大学4年,武晓妹听课一直是全神贯注的,记笔记也是全班同学最快最全的。她对社会科学兴趣浓厚,专业课程经常在班级里得到最高分。每年奖学金她均有份,校级奖学金、国家励志奖、校优秀毕业论文、校优秀毕业生、保送研究生、两次校一等研究生奖学金……她甚至被同学称为“学霸”。

  个人兴趣加之专业知识的引导,她将人生目标定位为一名社科研究员,她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与奋进,初步迈进了学术殿堂。

  从大三开始,她就在全国“双优”教师、省“优秀理论工作者”檀江林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开始迈入科研的殿堂,先后参加了5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研究。以学生助理的身份,参与“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研究部和“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建设,参与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机制研究与实践”申报。同时,她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多项省部级课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三化”专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整体优化与综合改革研究”,省高校思政理论课专项及省级教研项目“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配套改革研究与实践”等。她还参与多部研究著作的撰写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优化与改革创新模式探索》入选2012年“高校社科文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编》获评校研究生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并正式出版;《中国文化概论》为省级规划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应邀出席省“第五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作品《方以智科技思想探微》入选论文集。

  2012年9月,她在中文核心期刊《理论导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顶层设计与群众首创精神的有机耦合: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启示》,既凸显一个青年学子心系国家发展、关注社会热点的炽热情怀,更获得求是理论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改革论坛网、人民论坛网、国史网等高频率、高层次全文转载,并被《求是》杂志社《红旗文摘》摘转,核心观点一度引起国家领导人的较大关注。

  2013年2月,武晓妹被任命为为翡翠湖校区科普创新创业中心的总经理。科普创新一直是她大学期间的兴趣所在,她更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享誉中外的徽州文化情有独钟,在科普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科普上,2011年她完成科普文艺作品“白鹿洞朱子科技问对”, 通过虚拟场景,以朱熹和弟子“科技问对”方式,辅以“作者感悟”的“点睛”之笔,生动再现朱子的丰富科技思想,内蕴深刻、妙趣横生,作品获安徽省第二届 “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二等奖,并应邀参加2012年第四届“徽文化研究生暑期研习营”;她参与构思科普文艺作品《康熙与梅文鼎的科学对话》, 通过虚拟一代君王康熙与一代科学大师梅文鼎的三日对话,融入梅文鼎的科技思想及天文观,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凸显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以文科类作品第一的成绩,获省第三届“双百大赛”一等奖。2012年,她承担的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我国农村获取科技信息渠道的研究:以安徽宿州为视角》,不仅获得当地科技局、农委和农技推广等职能部门的积极认同,更获得结项专家组的较高评价。

  在创新上,2010~2012年,她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安徽历史文化名人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依托权威样本,立足实证研究,结合网络调查,着眼大历史观,凸显安徽名人成长的总体特征和内在规律。该集体作品获安徽省第四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并获 “优秀”结项;她独立完成的《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当代启示》,获校“研究生主体教育活动征文比赛”一等奖;她同时主持、承担了3项校创新计划和创新基金项目,包括《90后大学生网吧夜生活现象观察及原因解析》、《“桐城派”代表人物的分期分类与整体考察》等;2012年她承担的“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实效性的调查研究”,获学校推荐,参评省第四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爱心闪耀她璀璨的青春

  武晓妹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一线怀有深厚感情。尽管自己经济困难,但她从来没有忘却自己身为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

  刚刚入学,每天还要为生计发愁的武晓妹就加入了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并立即投身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一名初二的智障女生做家教。当她第一次走进这个孩子的家门时,孩子脸上的笑容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直到孩子起身为志愿者们倒水时,她才发现这个孩子根本不能完全直立。心灵的震撼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整整一年里,武晓妹每周二的中午都准时赶往三里街,为这个智障女生做英语辅导。女孩不能正确发音,武晓妹每每耐心鼓励,细致辅导,坚持了大半年时间,终于让这个女孩的学习有了起色。

  大学期间,武晓妹志愿服务的身影遍布合肥多个残疾人服务中心。除此之外,武晓妹更积极投身暑期社会实践。2008年参加省级重点团队“社会主义新农村宣讲服务团”,2009年她申报校“三下乡” 重点团队“农村医疗改革服务团”;2010年她参与组织的校党支部特色活动“结对共建和谐新农村”,并获评校特色支部二等奖;2011年,她积极参与省重点团队“低碳农业调研服务团”;2012年,她再次牵头组织省重点团队“赴安徽宿州农业科技信息调研服务团”,团队获评校“最佳新闻报道奖”;该基地获评校级示范基地,她个人获评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优秀下乡日记,她主持撰写的《农业科技推广实效性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安徽宿州为视角》,获评全省高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中国大学生在线”对这些活动进行了连续5年的跟踪报道,中国青年网、中国网等进行了广泛推广。

  践履社工专业“助人自助”价值观,她一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作为校“青志联”资深成员,6年来,她无数次参加残疾儿童志愿服务,多次获“优秀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几代工大学子的长期传承,坚持不懈服务社会、关爱弱势群体,已经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事迹先后得到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安徽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关注。而她所在的青志联,则先后荣获“全国助残扶残先进集体”、“百万青年助残扶残先进集体”等称号,尤其是2012年,《助残不辍传递温暖“四化”建设驻爱永恒》,相继获评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和“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命运没有不公,活着就是最大的公平”,这是武晓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是她对人生的理解,也是她生活的准则。

  既有财富只代表上一代的努力,如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你更该利用生命给你的机遇,自己动手改变命运窘境;任何体验都是生命的财富,无论体验时是痛苦还是快乐,这就是她的成长经历带给社会的人生感悟。

编辑:刘 哲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

分享到:中青微博

相关阅读
  •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证0507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