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因热爱而相聚,以汗水铸默契,为荣耀赴巅峰——
金陵科技学院棒垒球队:好棒少年 乘风而上

发稿时间:2025-11-17 10:0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平潭的棒垒球场上,强风在开阔场地形成持续风阻,球路容易在风中飘忽不定,对慢投垒球是不可忽视的挑战。2025年10月,金陵科技学院棒垒球队的“好棒少年”们将从这里蓄力破局。

  “去年我们球队被平潭的狂风打了个措手不及,球员们气势一点点跌落,信心也很难提起来。”金陵科技学院棒垒球队教练刘坤去年带队在平潭比赛,但最后一战以两分惜败哈尔滨学院,只拿到第四名。两分之差,成了“好棒少年”们心底难以抹除的印记。

  “我们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冠军。”朱辰作为教练再次率队前往平潭,2025全国慢投垒球健康赢活动总决赛暨全国慢投垒球锦标赛是他们今年第三场大赛。吸取去年的教训,队员们凌晨5点便奔赴训练场备赛。在对阵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时,由于缺乏对对手的了解,队员们只能临时观察对手打击姿势和跑垒节奏。最惊险的是倒数第二局,对手连续击出安打,这让整个队伍的守备压力陡增。高烧让商学院2022级的张萱额头沁出冷汗,这是她没对教练说的心事。作为投手的她更清楚自己不能慌,“我要是乱了,整个队伍的防线就垮了”。

  这时,朱辰紧急叫了暂停。张萱借着间隙稳住投球节奏,她指尖上红、橙、黄等不同色彩的美甲格外亮眼。“每一场重要比赛前,我都会做一次美甲。”那些五彩斑斓的色彩和指甲边勾着细闪的银线,是她给自己的仪式感。她压下身体的不适,心里只剩一个念头:把投球质量提上去,帮队友减轻守备压力。

  终于,“好棒少年”们成功登上最高领奖台,斩获高校B组冠军,这也是金陵科技学院球类项目的首个全国冠军。刘坤说:“夺冠那一刻,所有的压力、遗憾都烟消云散,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最好的回报。”平潭的风依旧在赛场吹拂,掠过队员们的脸庞,卷起队旗的一角。

  早在2009年,中国垒球协会正式将软式垒球(后更名为软式棒垒球)列为重点发展项目。2012年中国垒球协会同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深度合作之后,软式棒垒球进校园的工作大大提速。

  “与传统棒球相比,慢投垒球更容易上手,几乎每个人都能打到球。”朱辰表示,从握棒的基本手势到防守的基础站位,只要认真跟着练,半年就能跟上比赛节奏。即便如此,2018年刚开启新程的“好棒少年”们的成长并不顺利。为了拓展慢投垒球在学生中的知名度,朱辰面向全校招募队员,还在棒垒球课上细心观察,并邀请表现出色的同学参加球队的试训。

  金陵科技学院一直守护着“好棒少年”们的成长。学校专门提供了一片1600平方米的训练场,购置了专业的发球机,配备了满足全垒打的场地围墙,定制了满足比赛要求的全垒打墙围网。“学校还给我们配备了属于棒垒球队的器材室。”朱辰介绍,器材室墙上写满了棒垒球队的专属涂鸦,给训练生活添了不少活力,球队的器材室甚至成为同学们拍照打卡的好去处。

  金陵科技学院棒垒球队在这片场地训练了4年,2022年斩获江苏省运动会季军后,球队打响声势,变得小有名气。今年3月,金陵科技学院举办校内赛事——金陵科技学院第二十二届运动会慢投垒球比赛暨首届“金科杯”慢投垒球锦标赛,11支学院代表队、百余名选手共同参与比赛,让更多学生近距离接触棒垒球运动。同学们也在这次比赛中得到历练,有所精进。球队常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江苏省高校切磋交流,在实战中快速提升竞技实力,同时以赛会友,让金科院棒垒球的风采在高校圈传播,持续扩大项目的校外影响力。

  球队的成员大多来自会计、通信工程等专业,受限于学业压力,训练经常安排在晚上。到了期末周,他们经常抱着笔记本电脑穿梭在图书馆和球场之间,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22级的王育龙白天背考点,晚上练传球、抠战术。在王育龙眼里,训练不是压力,而是学业之余的放松方式。

  为锤炼队员抗压能力,球队在训练中常设置“逆风局”对抗,激发队员突破心理障碍。朱辰介绍,球队会划分“一军”和“二军”,“一军”需要在面临“5比10”落后的情况下发起追击。机电工程学院机械专硕2025级的刘腾池说:“最难的是比分落后,还被对手掐住节奏、失误越急越多的局面。”这一设定,模拟实战中可能面临的被动局面,逼迫“一军”队员快速调整心态,摒弃“稳扎稳打”的保守思路。更严苛的是,即便“一军”最终追上比分获胜,训练也不会就此结束,队伍会立即将比分重置为“0比0”,专门模拟“零出满垒”的终极高压场景,让队员在攻防两端的关键节点上反复锤炼。

  2023年江苏省大学生慢投垒球锦标赛,成了球队成员彼此托底、默契共生的关键契机。朱辰提及当时情况——球队刚经历新老交替,新队员仅系统训练一年,实战经验尚浅,却要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开局便陷入困境。比赛恰逢12月,全程伴随冷雨,球队首战遭东南大学翻盘,这场失利也挫伤了队伍的士气。后来,雨势持续加大,赛事组考虑到场地与安全问题,计划按当前比赛名次直接定局,这意味着球队将止步于此。

  然而,全队没有妥协,向赛事组提出继续比赛的请求,调整状态全力冲刺,一路过关斩将,成功“逆袭”,夺得冠军。“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冠军,也是‘团魂’延续到现在的起点。”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2022级的孜巴古丽·艾海提回忆,赢下比赛那一刻,所有人都跑到一起欢呼,庆祝胜利。“从首战失利到过关斩将,每一位队员都深刻体会到‘不放弃就有希望’的意义,也让‘坚韧不屈、团结一心’的团魂,深深烙印在球队的基因里。”

  毕业,从不是这段垒球故事的终点。朱辰组建了校友队“南京猎鹰棒垒球俱乐部”,并在2025全国慢投垒球健康赢活动总决赛暨全国慢投垒球锦标赛中夺得社会B组冠军。这支队伍的成员大部分是已毕业的同学,他们散落在江苏、山东、内蒙古、福建、广州等地工作,却始终挂记着学校校队,经常抽时间回校训练。打新老对抗赛时,他们还会特意放慢节奏,把平时自己在比赛里的实战经验教给新队员。在福建工作的丁逸宁,每年至少回校两三次,“大家球技进步很快,我每一次回校都能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学弟学妹们。”

  “家”的温情早已融进教练与队员的日常点滴。教练就像这支队伍的定海神针,总能在关键时候稳住大家的心神。“有时候赛场上出现一些处理不了的局面,大家第一反应都是看向教练。”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2024级的陈思宇说,“教练叮嘱我们,‘在裁判喊game set之前,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

  在“逆风局”,教练一句“别慌”会让队员冷静下来,稳住心态;顺风局中,他偶尔也会泼大家一头冷水,以防队伍掉以轻心。正是教练有分寸的“严”,成了他们稳住阵脚、拿下冠军的关键。场下,每年元旦前后的“岁末轰趴”是球队不变的约定,毕业生们会专程赶回,朱辰和刘坤也会加入其中,大家一起谈天说地,聊训练趣事、谈未来规划……“场上是教练,场下是朋友”,教练不只教会了队员们打球,也会在言传身教中为同学们指明生活的方向。

  “训练里能练出来的,比赛中就一定能发挥,别胆怯,闷着头往前冲就对了!”朱辰常常用这句话鼓励着这群“好棒少年”。孜巴古丽·艾海提横跨大半个中国,从新疆来到江苏求学,性格内向又独立,早已习惯凡事自己扛。大二那年,她在体育课中被朱辰看中,受邀到棒垒球队试训,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却意外地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大家彼此包容、互相打气,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让她爱上了这项运动。

  然而成长从不是一帆风顺。一次训练中,孜巴古丽不慎摔倒,左手手腕骨折。养伤的日子里,队员们轮番探望,教练也时常关心她的恢复情况,这份牵挂让她心里暖暖的。可伤愈归队后,她却陷入了低迷——长时间缺席训练让她手感生疏,多次失误让她越发不自信。

  教练很快发现了她的情绪变化,特意找她谈心:“打球就像成长,都是长期积累,别急于求成。”在教练的开导和队友们的鼓励下,孜巴古丽慢慢卸下了心理包袱。渐渐地,她重新找到了打球的快乐,也慢慢放开了自己,从怯于表达的内向女孩,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团队骨干。

  因运动凝聚的温暖与成长,延伸到了整个团队的共同记忆中。今年10月平潭夺冠后的那场庆祝,便将这份情谊与感动具象化。晚上的庆功宴上,没人聊战术、谈输赢,只回忆比赛里那些紧张又热血的瞬间。

  赛场之外,他们总爱约着爬山。或是凌晨背起行囊,只为追逐一场山顶的日出;或是有人心里烦闷,便相约入山散散心。山里的雾常裹着群山,连身影都朦胧,可走着走着快到山顶的时候,风一吹、日头一升,原本浓得化不开的雾,竟开始一缕缕、一点点地消散。

  张萱说,看着雾一点点消散的景色是最难忘的,仿佛心中的琐事和烦恼也随着雾一起散了。等爬到山顶,雾已散尽,只剩满眼青山和畅快的呼吸。不知是谁先开了头,大家聊起对未来的期许。“我想以后去俱乐部当教练!”“我希望以后还能跟你们一起打球!”“希望以后的学弟学妹们能延续我们的金科院冠军!”

  今年是朱辰带领“好棒少年”们在青春路上奔跑的第7年,在这条路上没有永远的顺风局,但只要坚持“不放弃就有希望”的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跨越重山,乘风而上,看见更远处的风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 实习生 邱雨琴 庄依函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7日 03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