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部战区空军某旅飞行员进行实弹射击训练。谭巳成/摄
俯冲、跃升、瞄准锁定!战鹰飞驰,呼啸着穿过云层,电光火石间,飞行员扣动扳机,导弹轰然出鞘,空中瞬间燃起战火……
这是不久前发生在中部战区空军某旅模拟训练中心的一幕,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激烈的战斗不在空中,而在一台模拟训练器上。仿真的战斗场景与一组组数据,又一次帮助飞行员验证了某项对抗战法的可行性。
用科技创新赋能练兵备战,正是该旅近年来大力推进的“重头戏”。他们秉持“地面苦练,空中精飞”的光荣传统,紧贴使命任务抓建谋战,创新训练模式练兵备战,探索走出一条“创新驱动、数智赋能、虚实结合”驱动战斗力生成的新路,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多项任务,被空军表彰为“空天先锋”。
在该旅模拟训练中心楼外的空地上,一排红色标语非常醒目——“像飞行一样模拟训练,像模拟训练一样飞行”。“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模拟训练打通了地面与空中的连接,加快了战斗力生成,让飞行员在屏幕前就能面向战场。”飞行员马骁说。
科技催生战斗力
在模拟训练中心,一台台模拟训练器常年运转,备受飞行员的青睐。这里每天人来人往,“硝烟”不断,数十寸的电子屏幕上,总是轮番切换着一场场激烈的战斗画面。
用创新推动练兵备战,是该旅一直以来的传统。抗美援朝时期,该旅前身部队先后两次入朝作战,先辈们在飞行时间仅有数十个小时的情况下,与当时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作战,创新战术战法,取得击落击伤敌机67架的辉煌战绩。
20世纪60年代,面对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和燃料供应严重缺乏的难题,该旅前身部队飞行员李学武不等不靠,自制徒步瞄准练习器,首创模拟训练先河。叶剑英元帅在视察时对此给予高度肯定,并专门题词“地面苦练、空中精飞,修理维护、保证安全”,后来这也成为整个空军部队飞行训练的重要指导。
近60年过去了,如何在新时代的今天更精准高效实现“地面苦练”,是模拟训练室主任段令与战友们一直思考的课题。这些年,他亲眼见证了单位推动模拟训练的发展历程。当上级配发第1台模拟训练器时,还很少有人光顾,“飞行员都觉得自己经验足,没有必要进行模拟训练”。
为了尽快让模拟训练器适用于飞行训练,时任党委一班人研究决定,“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模拟机必须好用、用好。”于是,他们开始自己升级改造模拟器,将日常战备训练的基础课目纳入模拟器中。
那段时间,段令没少往院校和厂家跑。他带领模拟训练室战友们征集飞行员意见,再反复与厂家沟通,请他们单独定制零件、升级系统。有人反映电子屏太小视角不够,段令就缠着厂家加设屏幕,从7块增加到13块;有人说驾驶杆的力度不对,段令就到战机上跟测拉杆力度,再请厂家专门过来调试。
耗时最久的是空中加油模拟器的升级换代。这是一台由该旅官兵完全自主研发的模拟训练器,如今已升级至5.0版本,可以模拟该旅装备战机在空中时,驾驶舱的晃动角度与加油锥套的摇摆幅度。段令回忆,这最初只是两名战友为了在地面练习空中加油,自己做了一个锥套和一个加油管,“比划着来”。后来伴随任务牵引,大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模拟器也越做越大。
工程师李剑是这个创新攻关团队的带头人,模拟训练器上不少零件都是他带领战友一点一点锤打制作的。他记得最急迫的时候,为了尽快让新版本模拟器成型,他们冬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室外打着探照灯加紧制作,没一会儿手就冻僵了。
“所谓‘敢啃硬骨头’,不就是要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吗?我们就是要做别人不敢想、也做不成的事,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李剑笑着说。如今,在官兵们的共同努力下,多型模拟器摆满了模拟训练中心的各个房间,其中不仅有可以设置的各种战斗场景与特情,还可以进行VR(虚拟现实)仿真战斗、AI(人工智能)自主空战。
事实证明,模拟器的升级带来了飞行员技战术水平的切实提升。马骁就曾在一次演训任务中,遭遇油量逼近返航极限,但目标任务尚未完成。在仅有的3分钟窗口期内,他驾驶战机熟练进行空中加油,一次对接成功,圆满完成了后续任务。
“有了模拟训练器的加持,很多空中训练都可以在地面先行掌握,曾经的飞行难题成了家常便饭。”马骁说。在他看来,模拟器的迭代升级背后是理念的更新,“我们看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也在真切地用科技催生战斗力。”
像真正的飞行一样
在模拟训练中心,一沓厚厚的模拟飞行计划表记录着每天来这里的官兵的训练安排,上面的内容与实装飞行的地面准备计划完全一致,“就像真正的飞行一样”。
飞行员张少杰是模拟训练中心的常客之一,他明显感到,模拟训练能够帮助年轻飞行员尽快适应空中环境,“特别是复杂气候环境和陌生地域,在模拟器上训练过,就好像真的飞过了一样。”
作为一名刚改装不久的飞行员,张少杰的飞行经验并不算多。一次飞行训练前,他得知可能遇到大侧风,是此前从未飞过的复杂气象,便早早来到模拟训练中心,利用模拟器适应训练。
为了提升自己应对大侧风的能力,张少杰在模拟器上加倍设置条件。逼真的屏幕界面与一组组飞速变化的数据,让张少杰瞬间便如同置身于风力强劲的空中。他握紧驾驶杆不断修正方向,与随时可能掀翻飞机的风力对抗,起初还有些紧张,两三个架次下来便积累了不少经验,应对越来越冷静自如。
“除了升空的推背感等具体感官体验,这几乎和真实飞行一样。在模拟器上飞过,心里就有底了。”张少杰说。第二天,他驾驶战机在大风中有条不紊飞行,顺利平稳着陆。
除了复杂气象,各种特情与空中对抗模式也在模拟训练器上应有尽有。官兵们在模拟器上练习飞行操作,有效节省了实装飞行的架次和时间,同时弥补了实装飞行耗费大、架次间课目训练时间有限等不足。如今,只要一有空,飞行员们就“泡”在模拟训练器上,大家笑称已经形成了一种“模拟器文化”,“不是在天上飞,就是在模拟训练器上飞”。
如今,该旅将模拟训练器运用于新员改装培养,与实装飞行一样建立规范、形成闭环,切实用数据算出战斗力、用模拟飞出战斗力,高质量完成空军赋予的新飞行员改装任务,为空军部队输送大批飞行骨干苗子,有效节省了训练成本。
11月4日,又一批新员改装培训完成,顺利结业。新飞行员刘涛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模拟训练器帮助他更快掌握了“飞行的感觉”,练就冷静沉稳的“飞行心态”,更重要的是,带他提前适应了战场环境,“知道了即将奔赴的一线战场是什么样的,真正作战的那一天来临时,仗要怎么打。”
他清楚地记得,在不久前的一次超视距空战训练中,他与战友两人分别操控两台模拟训练器,进行联机对抗。因为少了实装训练中安全飞行高度的限制,两个人“放开了打”。最终刘涛抓住对方一个失误的空当,果断射击,一举命中。
看着“敌”机目标在雷达上消失,刘涛终于长舒一口气,一股“酣畅淋漓”的感觉涌上心头。走下模拟机舱,他兴奋地欢呼,“这是真正的打仗!”
在他看来,模拟训练突破地理环境、天气条件等限制,可以放开了手脚打。“如果有一天真的遇到敌机,没有人会考虑其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他打下来。”这个小伙子激动地说,“今天在训练中我是这么做的,明天到了战场上,我也照样一步不退!”
在方寸之间谋战研战
一块数十寸的电子屏幕,一个逼真的驾驶舱,方寸之间,便能将飞行员带至任何想去的空域作战。在飞行大队长杨耿权看来,模拟训练的引入并不仅仅是加速了飞行员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全新的谋战研战手段,让飞行员走向战场的步子迈得更开了,拓宽了未来战场的边界。”
飞行员屈炎晨对此感受深刻。两年前,他曾受领任务,执行实弹射击考核。那是他第一次执行实弹实射任务,需要机动至完全陌生的戈壁滩,且只有两次射击机会,“不能试错,必须成功”。
为了尽早适应陌生地域环境,拿出扎实可靠的射击方案,他提早开始进行地面准备,制订射击方案,拿到模拟器上进行反复验证。在模拟器上,他调出靶场当地的地图,将气象环境设置成与任务时段完全一致的黄昏时分,昏暗的光线中,他一次次验证方案,失误了再复盘、调整、重来。
通过反复模拟训练,屈炎晨很快积累下扎实的射击经验。考核那天,他驾驶战机升空,刚飞到戈壁上空就找到了一种熟悉的感觉,“和模拟器上飞得一模一样”。几乎是凭借着肌肉记忆,他果断调整方向,寻找时机,在几秒钟的窗口期果断射击,实现了首发命中。
“实战中只有一次机会,怎么把握住这次机会,就要靠平时在地面的反复练习。”屈炎晨解释说,“未来战争势必要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当你足够熟悉,能够设计战争,就能制胜战场。”
为了让模拟训练更接近实战,该旅特别引进了AI智能技术。在战术模拟训练器上,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自动收集飞行员们的战术特点和技巧经验,进而进行学习转化,自动探索出更多更优的战术战法。杨耿权笑着说,起初大家打AI都很轻松,后来越来越困难,到最后就像在打一个集全旅飞行员优点于一身的对手,“倒逼着我们不得不去想新战术,加紧提升自身技战术水平。”
“模拟训练不只练飞行员,还练指挥员,能够帮助我们尽早打通覆盖多兵种、多机型的训练体系,让协同作战成为常态。”杨耿权说,“就是一句话,让所有人时刻做好临战准备。”
他也的确经历过“临战时刻”。在一次演训中,杨耿权带领一名年轻飞行员进行夜间空战,突然遭遇飞机故障。好在此前杨耿权曾在模拟训练时练习过空滑迫降,凭借着在地面练习来的经验,他一边迅速操纵飞机调转方向向机场空滑,一边冷静与塔台联系。短短不到3分钟时间,飞行员与塔台指挥员默契沟通,迅速达成共识,启用油路应急系统。随后,杨耿权驾驶飞机顺利返程,平稳降落在机场跑道上。
即使是这位飞行时间超过2000小时的“老飞”,在走出舱门的一刻也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他看到跑道地面上漏出的一滩黑色燃油,下意识地深呼吸,“事后想想,都是平时练习的特情足够多,经验积累足够丰富,才能在真正危急时刻临危不乱。”杨耿权说。
后来按照惯例,杨耿权遇到的此次特情被加入到模拟训练器中,以便其他战友训练学习。也正是在一次次与实战紧密相连的升级迭代中,该旅官兵研战谋战的边界不断拓展开来。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一天的到来,我们也做好了准备。”杨耿权郑重地说。“先辈打下的辉煌战绩势必在我们手中继续,我们要用生命捍卫祖国蓝天。”
而在他身后不远处,机场上空战机轰鸣。该旅一面面荣誉旗帜连成一片,整齐树立在训练场一侧,正迎风高高飘扬,见证着一代又一代飞行员驾驶战鹰振翅长空,智胜空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