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元智(左二)与团队成员一起工作。聂金波/摄
何元智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从大学时在课堂上第一次了解卫星通信,到如今成为业内专家,她深耕卫星通信领域30余载,亲历了我国卫星通信事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30年来,何元智的脚步始终向前。在她的参与设计下,一张信息“天网”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在雪域高原、海岛边疆,战士们手中的通信设备传来清晰的指令,无形的信息网络守护着国防安全。
“网络体系的边界决定着战场的边界,通信覆盖的范围就是战斗力能达到的范围。”何元智一身笔挺军装,干脆地说,“我们所做的,就是为武器装备装上眼睛和耳朵。”
走一条自主创新的路
说话爽朗,走路如风,做事永远干脆利落,在战友们心中,何元智始终充满正能量。她不知疲倦,总是能想出新点子。她的研究充满创新,研究方向瞄准未知领域,从不惧怕失败,也不会被重重困难打垮。
在何元智看来,做科研理应如此。“科研人员要永远走在前面,瞄向前沿领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何元智笑着说,“这其实很有趣,我喜欢做有意思的事。”
多年前,对正值高三的何元智来说,报考军校就是件“有意思的事”。当时她还不了解部队院校,原本打算报考地方高校,一天下午,军校招生老师递给她一份招生简章,封面上英姿飒爽的军装照片吸引了何元智的目光。
“我想像他们一样,成为这么‘飒’的军人。”短短半个小时的交谈,改变了何元智的命运。她毅然决定携笔从戎、报考军校。
大学期间,何元智便开始学习通信专业。一次,学校组织参观卫星通信站,老师对大家郑重地说,“现在我们的设备主要靠国外引进,同学们要努力,将来我们也要建设自己的卫星通信系统。”
就是这短短两句话,点燃了何元智的热情。她忽然有一种憧憬,“如果我们自己制造的通信卫星能升上太空,我们能用上自己做的装备,那该多好啊。”
“我很感激我当时的选择。”如今何元智回忆起来,仍然感到满足。30多年前,当年轻的何元智决定投身卫星通信领域时,也正是我国卫星通信事业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伴随时代的浪潮,何元智很快崭露头角,在硕士和博士期间就参与了多个通信装备研制项目。
毕业后,已具备丰富科研经验的何元智来到研究所,入职不久,所里准备启动某重点预研项目,得知消息的何元智当即主动请缨,申请牵头负责。
启用一名如此年轻的研究人员,难免有人“犯嘀咕”。但何元智不服输,她要用行动证明自己。随后半年时间里,她带领团队一头扎进艰难复杂的研究中,翻译了100多篇外文资料,走访了50多家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对国内外技术发展研究和装备研发水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
在设计阶段,她带领团队将每个技术点拆分成数个技术路线,依次进行比较验证,不断修改技术方案,选择最优解,最终形成了一篇30多万字的研究论证报告,促成了该项目正式立项。
面对与国外的技术代差,何元智始终牢记老师当年的那句话。她带领团队“弯道超车”,提出自主设计的全新体系架构、技术体制和应用模式,通过制订系列化工程标准,将创新思路细化落实到方案设计、装备研制、系统联试、质量管理和组织应用的全过程全链条。经过10多年艰苦攻关,她带领团队研制建成某新一代通信系统,使我国具备了广大地域范围内远程机动通信能力。
“未知并不可怕,失败也只是试错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开拓前沿领域的精神和勇气。”何元智说,从决定投身卫星通信领域的那一天起,她就常常提醒自己,“我们要做自己的卫星通信,我们要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把论文写在战场上
在何元智看来,科学研究从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与战场所需直接挂钩,“卫星通信每前进一步,都是在延伸战场的边界。”
她清楚记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我国的卫星通信力量还相对薄弱,震中地面通信受阻,给抢险救灾带来极大困难,这一幕给何元智带来极大触动。
她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情况,立即带领团队展开攻关。如今回忆起那段时光,何元智笑称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她和团队战友每天开讨论会,进行大量实验和论证,绞尽脑汁构思想办法,“快把脑袋挖空了”。
“部队等不起,国家等不起。”何元智这样告诫团队成员,“我们必须建设自己的卫星通信系统,通信线就是生命线!”
不到两年时间,他们拿出了一套可行方案。随后,他们一边完善流程,不断迭代升级,一边将技术标准化,形成了一套统一标准规范。
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通信卫星早已振翅太空,一次次救灾抢险中,卫星通信在灾区与外界之间,架起一座座生命桥梁。
“科研的意义,就是要让它落到实处,在实际所需中发挥作用。”何元智说。她多次牵头重大课题项目,从未因困难而退缩,“国家所需交到了我们手里,我们是军人,就只知道冲锋在前。”
这些年,何元智冲锋的脚步不止在实验室,她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任务一线。在她看来,只有走上一线才能知道真正战场所需。她上高原、下海岛、赴戈壁、走边防,在“离战场最近的地方”将研究落地。
一年冬天,何元智带领团队到高原地区,验证某通信设备在极寒条件下的使用情况。4000多米的海拔让何元智的身体一度吃不消,她顶风冒雪登上哨所,感到头痛欲裂,走路都是飘的。
在这里,何元智了解到,官兵们日常巡逻时要负重几十公斤。“要让我们的装备给官兵带来便利,不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回来后,何元智立即开启了一场“瘦身”行动。他们日夜攻关,通过系统化整合、智能化升级,将多款传统通信装备进行一体化改造,设计出一款便携式通信设备,实现了体积和重量“双下降”,性能与效能“双提升”。官兵们对新装备爱不释手,纷纷称赞:“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好装备!”
“解决官兵的难点问题,就是在提升战斗力。”何元智常说,“研究员也要懂打仗,设计装备就是在设计未来战争。”
这些年,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攻克下10余项“卡脖子”技术,研制出20余项贴近实战的科研成果,真正做到了如她所说,“把论文写在战场上”。
带出“研战一体”的团队
团队成员祃博士跟随何元智学习已有多年时间。在他看来,能遇到何元智这样的老师“是件幸福的事”。他能明显感觉到,何元智对科研有一种“使命感和归属感”,“她谈起科研时眼里是有光的”。
在何元智的身上,祃博士看到了坚持科研的意义。他跟随何元智进行某个前沿课题的研究,在课题提出之初,一度因太超前被有些专家质疑。
面对各方压力,何元智经过认真研究论证后说:“要干就干最前沿,我们不能总跟在外国人身后跑,必须要抢占这项技术的制高点!”
经过反复论证,这一项目最终通过了评审立项。此后,何元智便带领团队铆在一线,还亲自协调,想方设法带动其他团队加入。祃博士记得,当时何元智已经是业内专家,却依旧带着大家一起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几年过去,他们的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该研究方向也成为热门领域。
“何研究员常讲,做研究不能只盯着已有的成果,要关注没有的,要做对将来有指导意义的。”祃博士说。
在何元智看来,将所学所研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人,是理所当然的事。“前辈们当年身体力行地教导我、帮带我,教给我严谨的科研精神和坚韧的实干精神,现在轮到我了,我也要把它们传承下去。”
如今每次到部队调研,何元智都会带上团队成员,手把手带教。闫博士清楚地记得一次跟随何元智出差,3天时间马不停蹄跑了3个地方,何元智亲自指导基层部队设计系统方案,从立项到设计图纸都要亲自把关。
在何元智的团队,“为战而研、向战攻坚”的导向极其鲜明,大家在实验室里加班加点,到一线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将研究成果送到基层部队中去。
就这样,何元智带出了一支“研战一体”的人才队伍。这支“能打仗”的创新团队包含多名型号总师,完成了30余项重点科研项目。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涌现出3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
这些年,在何元智的身边,一批批青年科技人才迅速成长起来。他们逐渐在各领域担当重任,不少人已成为重大项目负责人,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有老专家评价,“一看就是何元智带出来的兵”。
而何元智却觉得,自己只是个引路人。她至今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我只是无数信息支援部队官兵的缩影,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这是我们应做的事。”
不久前的一天,何元智带领团队加班到深夜,走出实验室,她让大家抬头看,夜幕下,沉静的天空一碧如洗,她笑着鼓励大家,“不要觉得做研究苦和累。想想这天上的星星,其中有一颗是我们自己亲手造的,那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啊。”
“幸福”,正是何元智人生的关键词。她始终觉得,“能将热爱的科研事业与国家发展、部队建设结合在一起是最幸福的事。”
“我从没有偏离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我要把我的所学和所有智慧与力量献给国家和国防事业。以前我是这么做的,将来也一定会继续做下去。”何元智平静地说着,脸上浮现出满足的笑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