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一个筑城连的“突围之战”

发稿时间:2025-10-16 10:0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装载机操作手修整进入工事的通行道路。

  雨夜的滇中密林深处,号令声与机械轰鸣声交织响起,穿透雨幕。泥泞中,一群筑城兵正以远超常规的效率构筑着防御工事,他们仅是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筑城二连三分之一的兵力,却承担了原本需要满编连队齐上阵才能完成的重任。

  这是筑城二连在历经5年的自我革命后,交出的一份答卷。5年前,面对战场需求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他们破除“一人一专”的旧模式,打破专业壁垒,展开一场以“多能”为名的能力突围,从此踏上由“专业工匠”到“多面手”、由“人力密集型”到“技能复合型”的转型之路。

  “多能不是选择,而是打赢的必答题。”连长杨金甜的话,道出了全连官兵的共识:破壁融合,就是要让每个战位都成为撬动战争胜利的杠杆。

  突围

  初夏时节,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演训场上,一场红蓝对抗演练进入白热化阶段。蓝军凭借地形优势和筑城兵构筑的防御体系,让红军进攻屡屡受挫。

  警戒巡逻分队为在山脊线构筑工事的筑城官兵巡逻警戒。

  “我们构筑的每一个掩体、每一条壕沟,都可能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支点。”杨金甜说,筑城兵是战场上的建筑师,构筑的不仅是工事,更是战友的生命屏障。

  在他看来,筑城兵在战场上有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能够“给敌人减速,给队友加防御”。一个3米宽的反坦克壕,能让敌方装甲部队绕行数十公里,延长敌军进攻时间,拖慢战斗节奏。一个深度1.7米的单兵掩体则能让战士被子弹击中的概率大幅降低。

  然而在5年前,这支“最强辅助队”也曾面临常态兵力分散、专业壁垒危机和战场需求升级等困境。随着部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连队执行海外维和等大项任务的次数不断增多,常年处于“兵分多路”的状态,可机动兵力时常不足编制半数。加之连队八大类专业之间存在较强的专业壁垒,多数操作手、驾驶员等只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一度出现了“孤岛效应”。

  不仅如此,这些年随着战争形态不断演化,现代战争对筑城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筑城兵既能快速构筑反坦克壕、防空洞等传统工事,又具备设置新型障碍物、装配预制工事等新技能,传统的“一人一专”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

  不革新就要跌跟头。5年前,连长杨金甜刚上任不久,首次带队参加重大演习任务,就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滑铁卢”。

  “报告连长,装载机操作手只有两人在位,其余都在外执行其他任务!”“连队新增加了多台运输车,车辆驾驶员也缺编!”演习在即,连队骨干力量却严重不足,这让杨金甜头疼不已,不得不向友邻单位请求支援。

  但仅仅加强力量还不够,由于驾驶员和操作手的数量有限,无法把所属装备一次性运输到任务地域,他们只能多次来回跑,像蚂蚁搬家一样分段倒运车辆装备。

  杨金甜至今难忘那个夜晚,他站在空旷的训练场上,看着来回倒运装备的官兵们满脸疲惫,心中五味杂陈。那次经历让他和二连所有官兵认识到,“筑城兵不能只当‘施工队’。”

  任务结束后,连队召开复盘会,寻找总结问题根源。他们意识到,过去精确的岗位分工导致了如今的专业壁垒森严,官兵们掌握技能出现严重单一化,而改革后连队的专业类别增加,车辆装备不断增多,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如今的战场需求。

  “平时训练场上的专业分工,到了战场上就是致命的短板。”杨金甜在连队军人大会上严肃地说道。随后,他们达成共识,锚定目标,开始了从“专业工匠”到“多面手”,从“被动施工”到“主动设计”,从“人力密集型”到“技能复合型”的转型之路。

  为了尽快打破专业壁垒,他们探索推行“一专多能”培养模式,尝试推动从“专精一门”到“一专多能”换岗轮训、从“老军士包揽”到“能者为师”的专长任教两项改革。在杨金甜看来,训练方式改变的背后,是思维理念的重塑。他在动员会上告诉战友们,“未来战场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

  训练场上,官兵们练习着不同专业的技能,操作愈发娴熟。杨金甜望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坚定地说:“未来战场上,我们不仅要做多面手,更要成为能根据战场态势快速切换角色的‘变形金刚’。”

  破壁

  当了12年驾驶员,这个秋天,一级上士茶君又当了一回“新兵”。8月演习结束后,他调任推土机班班长,开始了军旅生涯的新篇章。

  搭建掩蔽部时,中士李富国配合将销钉打进掩蔽部孔洞。

  在连队,这样的岗位调换还有很多。杨金甜解释说,如今连队要求中士以上的军士必须掌握两种以上专业技能,直接带动了连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塑。

  从“专精一门”到“一专多能”换岗轮训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们打散原有的固定专业编排,实行人员定期换岗轮训,并设定要求,只有主专业考核优秀且能单独执行任务者,方可调整岗位。

  轮换从普通战士开始,到班长骨干,最后面向全体官兵。不仅如此,他们还施行了每3个月或重大任务后轮换,针对性补短板的周期管控措施。

  “不同的专业训练,带给我们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二级上士花建华颇有感触地说,他切身感受到了换岗轮训带来的改变。这名挖掘机班班长如今不仅能熟练操作挖掘机,还能操作推土机和装载机,且精通工事构设。一次偶然间,他发现装载机操作手用铲斗修缮工事可以节省人力,便将这一方法移植到挖掘机作业中,融会贯通,大幅提升了工事修缮效率。

  为了帮助更多官兵拓宽自己的能力边界,掌握不同专业技能,连队还特别推行了“三阶成长路径”,即入门期(入伍第1年),主专业考核达到优秀;拓展期(第2-3年),掌握1项关联专业技能;复合期(第4年起),具备教学组训能力。

  “这不是盲目增加训练课目,而是精准消除能力盲区。”杨金甜说。如今在他的电脑里,还存着一副全连官兵“能力图谱”,图谱上做了不少红色标记,每一个都代表了一个待补强的短板。

  针对这些不同短板弱项,连队采取“靶向治疗”,“缺什么就补什么,弱什么就强什么”。他们力求机械操作手掌握基础维修,要求驾驶员必须通过野战故障排除考核。5年来,连队官兵除了掌握本专业岗位技能,还掌握了电台操作、北斗通信、车辆伪装等20余个共同课目。

  二级上士蹇文杰在掌握了火炮掩体构筑后,主动请缨担任教练员。他将自己跨专业训练的技巧方法传授给战友,仅用一周时间,就让全连掌握了这项技能,“训练时间没增加,效果反而提升了”。

  这正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另一项核心内容,采用“专长任教”模式,打破传统的资历限制,颠覆原有的教训方法,让年轻官兵通过考核即可任教。也正因如此,连队的教练员队伍迅速壮大,从过去的十几人扩充至30多人。

  一次连队举行教学比武,老军士教练团和由下士带领的年轻教学组同台对阵。年轻教学组用了两周时间组织野战生存训练,最终在考核时成绩反超老军士组5个百分点。

  “让会的人教,让教的人精。”杨金甜说,“专长任教”的新模式,催生了知识传播的“乘法效应”。专业之间的无形围墙被破除了,官兵们的思维模式发生变革。大家已形成“多专多能是保命本领”的共识,对备战打仗的认识也由过去的“齐装满员才能打仗”,转变为如今的“三分之一兵力也能攻坚”。

  在最近的一次演习中,该连仅用20余人,就完成了传统需全连投入的工程保障任务,没有增援一兵一卒。出色的成绩让导调组连声称赞:“这才是一支真正能打仗的连队!”

  迎战

  不久前,滇中下了一场暴雨,深夜的密林化作一片泥泞的战场。巨大的雨声与机械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茶君抹掉脸上的雨水,不断大声吼着:“防雨布覆盖坑道边缘,固定桩加力!”

  挖机操作手在林间挖掘工事。本文图片均由赵文环拍摄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突击任务中,茶君身兼三职,需要一边指挥掩蔽部搭建,一边检查工事,还要随时准备接替疲惫的机械操作手。不仅是他,此次任务全连官兵都面临巨大挑战,他们需要在连队三分之二兵力分散在海外维和、营区执勤等多条战线的情况下,依靠不足三分之一的兵力,在暴雨中完成12个车辆掩体、4个地下人员掩蔽部及连接交通壕的构筑。

  这本是需要全连官兵用时数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但他们坚信困难挡不住迈向胜利的步伐。密集的雨水中,一级上士岳亮在挖掘机驾驶室内紧盯模糊的挡风玻璃,凭借肌肉记忆操控铲斗精准落点。下士罗潇操纵装载机修整掩体边坡,泥浆溅满作训服也不敢分神。

  “人少,但时间不能浪费!”连长杨金甜在泥泞中来回穿行,根据作业进度实时调整编组。他将20余名官兵拆分为3个小组,形成一条动态流水线:机械组开挖时,人工组同步搬运预制构件;挖掘机转移间隙,工事构筑组立即组装掩蔽部支撑架。

  花建华原本负责挖掘机作业,这一次同时承担起指挥机械作业,并负责检查把关机械构筑工事的水准和随时替换疲惫的操作手。在发现一名挖掘机操作手因体力不支需要轮换时,花建华迅速补位,操作铲斗修缮工事胸墙,省去了人工二次作业的时间。

  “过去各干各的,现在每个人都是流动战位,就像变形金刚,需要时能快速切换形态。”花建华说,如今能在任务中实现“无缝衔接”,正是因为连队全员都掌握了跨专业的技能储备。

  而一组数据,则更直观地体现出这场“能力改革”的成效:全连60%的老军士能操作两种或以上装备,形成“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弹性配置。同样的任务,过去需要全连耗时10多个小时完成;如今,20余人便可在同等时间内交付合格工事。

  大雨中,一场险情突如其来,进一步考验着官兵们的应变能力。驾驶员李立驾驶的运输车在泥潭中熄火,多次尝试启动未果。二级上士刘日晨原本负责掩体构件运输,见状立即上前排查。他俯身检查发动机,发现油路故障,仅用12分钟就指导李立排除了故障。

  “过去驾驶员只管开车,现在必须懂维修。”刘日晨抹了把脸上的油污,坚定地说道:“战场上没有专业之分,只有任务需要。”

  “多能不是为了替代专业,而是让专业在关键时刻有备选方案。”在杨金甜看来,官兵们在任务中具备“抗毁韧性”,正是源于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灵活的思维模式。在此次阵地构筑过程中,连队刻意引导鼓励官兵从“被动施工”转向“主动设计”,理解战术意图后自主调整工事参数。根据演训场土质特性,官兵们自主优化图纸,顺利修建出一条比标准更陡却更实用的交通壕。

  而这已不是官兵们第一次经受住实战的检验。在几年前的一场联合演习中,面对骨干临时抽组的困境,连队官兵们迅速调整分工,由驾驶员操作机械构筑工事,普通战士组装预制工事,效率堪比专业班组。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只能等增援,现在我们能自己破局。”回忆起这些年连队的改革,茶君颇为感慨。完成任务后,他又立即投入到训练场上,继续指导一名上等兵操作装载机。在茶君和连队老兵的指导带动下,这名入伍一年的战士已掌握两种机械基础操作,而另外几名年轻战士则正在学习用伪装网技术隐蔽车辆。

  训练场上依旧热火朝天,筑城二连的“突围之路”仍在继续。一茬茬官兵前赴后继,向着同一个目标不断冲锋,他们始终坚信,“每多跨一步,战时就多一分胜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姜传连 和力 赵文环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6日 07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