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版图上,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作为库容规模最小的分库之一,实现年度和累计库容使用率全国第二、年捐献量全国第八,书写了“小库容大能量”的现象。
这份成绩单背后,皖南医学院“随叫髓到”青年师生团队,用两年时间实地调研、逾万例电话回访、5216份有效问卷、39例悔捐案例剖析、11个地市实践验证,走出了一条“认知破冰——服务赋能——价值重塑”破解悔捐困境的特色路径,让生命的“种子”绽放更多光芒。
近日,“随叫髓到”团队在校内开展宣讲活动,VR设备让学生“沉浸式”体验造血干细胞采集。200余名参与无偿献血的学生中,有117人当场留取高分辨血样登记入库。团队还抓住新生入学契机,采用班会、微团课、迎新晚会等多种形式为大一新生上好“生命教育”开学第一课,让更多青年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清髓后,如果供者突然悔捐,患者将直面死亡。”2023年6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液科的一次临床病例讨论,让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李璐红了眼眶。造血干细胞悔捐的相关数据,成为“随叫髓到”团队开展调研的“初心起点”。
安徽省自2016年起,已展现出独特优势——造血干细胞捐献数量年均增幅达到12.19%,甚至还创造过仅用6天完成应急捐献的“安徽速度”。
这是如何做到的?
带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医师们的指导下,李璐牵头组建“随叫髓到”团队,联合安徽省多地市的红十字会志愿者,依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团队走进红十字会、社区、企业、高校,搭建起与志愿者面对面沟通的桥梁。
“正是各级团委和红十字会老师的支持,让我们能完成以皖南为核心区,覆盖全省16地市的中华骨髓库在库志愿者的全周期追踪调研。”团队成员张景行回忆。团队师生还走进当地高校开展“爱心相髓”科普宣讲,用情景剧、VR体验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收集到5216份有效问卷,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团队采用“四轮调研法”层层深入。一轮电话访谈锁定志愿者捐献意愿动态,二轮深度访谈解构悔捐者心理,三轮问卷调查测评公众认知,四轮专家访谈验证治理成效。在整理5326小时的访谈录音时,他们发现,悔捐并非“任性选择”:有志愿者因误信“抽骨髓伤身体”的谣言放弃,有个体经营者因关店损失陷入经济困境,还有人因家人反对独自承受精神压力。
“认知偏差、服务缺位、价值迷失,这是悔捐背后的三大核心矛盾。”团队成员林昊然在每周一次的调研数据分析会上指出。为让问题更具象,团队构建了“四维悔捐者画像”:“认知迷雾者”混淆外周血采集与骨髓采集,“孤岛求生者”面临家庭与职场双重压力,“制度孤勇者”因保障缺失被迫放弃,“情感脆弱者”因心理支持不足中途退缩。这些鲜活的画像,为团队后续破解困境指明了方向。
皖南医学院团委指导教师介绍,团队还为捐献者搭建起“安心屏障”。例如,在认知层面,他们创新打造“五者说”宣讲矩阵。其中,医者用3D动画拆解采集流程,捐献者分享亲身经历,红会工作者解读政策福利,志愿者示范全流程服务,青年代表用短视频科普认知误区。
更让捐献者暖心的是团队打造的“全周期陪护”机制。团队成员庄洁记得,为缓解捐献者紧张情绪,他们在采集室准备了手工折纸鹤、舒缓音乐,还为每位捐献者定制营养丰富的“爱心餐食”。“捐完半年后,当地红十字会还给我安排了健康体检。”芜湖捐献者韩党伟感动之余,主动加入宣讲团,至今已带动12人登记入库。
在皖南地区多地的试点验证中,团队的努力有了成果验证:芜湖市2025年前9月捐献人数已达2024年的2倍,黄山市中华骨髓库在库志愿者库容使用率跃居全省第一。2025年上半年,皖南医学院师生已实现4人5次捐献造血干细胞,4月1日和6月25日,团队成员杨坤更是在3个月内两次捐献,为一名5岁白血病患儿送去“生命火种”。
项目开展至今,“随叫髓到”团队师生已多次应邀前往江苏、浙江、云南等省份就造血干细胞科普宣讲模式创新、入库动员和捐献服务规范的经验进行全国推广。如今,团队中有300余名师生已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李依锦同学牵头编写《造血干细胞捐献科普手册》,余项同学带领团队持续开展“造干科普宣讲进校园”活动。
在医院采集室内,每当鲜红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缓缓流入采集袋,团队成员总会想起初心:“我们或许不能治愈所有血液病,但可以让每一份‘生命承诺’不被辜负。”
“医学是有温度的科学,而公益是让温度传递的桥梁。”安徽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说,希望这群青年医者用专业与热忱守护每一份“生命承诺”,让生命的“髓”光跨越山海。
严家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