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合唱团:
我们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在连接未来

发稿时间:2025-10-13 10:1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今年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的84名师生作为广场合唱团成员在天安门广场为纪念活动献上7首暖场曲目,其中《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4首歌曲是由人大校友参与创作的。这些歌曲,不仅点燃了烽火岁月的激情,更全景式地展现了党和国家走过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大学合唱团成员由3部分构成:美育中心指导的陕公合唱团、校团委指导的学校学生艺术团合唱团及艺术学院全日制学生,覆盖19个学院、书院,贯穿本硕博全学段。这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团队,承载着人大深厚的红色基因。

  “我之前对这些歌曲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它们都是由校友参与创作的。”中国人民大学合唱团成员、哲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袁文皓坦言。

  于是,第一次排练便成了一节“歌声中的党史”课,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些歌曲的来历,随着排练的深入,合唱团的成员们对这些经典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歌曲承载的不仅仅是旋律,更是一段段厚重的历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心声。每次唱起这首歌,我都能感受到那种在最艰难岁月中依然坚定的信念。”袁文皓说。

  法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韩康对《黄河大合唱》有着特殊的情感。“《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是我们华北大学时期的校友。他在创作这首歌时刚从马背上摔下来,是躺在担架上口述完成了这部史诗级作品。”韩康说,“那个时期,华北沦陷,中国人民需要一剂强心针来提振士气。作者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创作出这么脍炙人口、动人心魄的歌曲,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到力量,我对他肃然起敬。”

  中国人民大学合唱团的成员们也在这些歌曲中获得了力量。

  艺术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退役大学生士兵王汝灏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名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一开始排练时确实有些打退堂鼓:“我从来没有参加过合唱活动,也没有站在这么多同学面前演唱的经历。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唱好,我们得挨个站到前面去唱每一首歌,我会有些害怕。”音准问题是王汝灏面临的最大挑战。不过,除了老师,那些音乐专业、声乐表演专业的同学也带着大家一起训练,及时指出大家存在的问题。“我也会私下找他们请教,让他们‘开小灶’。”王汝灏说。慢慢地,王汝灏唱得越来越自如了,也越来越自信了。

  为了在天安门广场上呈现最完美的演出,自5月选拔开始,广场合唱团成员共完成23次校内排练、4次分区训练、7次室外保障性训练、2次专项检查训练。

  “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依靠的是整个民族的合力,是每一个人劲儿往一处使,我们合唱也是这样。”韩康说,合唱团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青少年向世界输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必须把这样的一种精神带到每一次排练中,带到歌声当中。”

  演出的那天,所有参与的学生都难以平静。

  最令人难忘的是日出时刻。“大家非常默契地都看向城楼,内心有一种感觉:80年前或100年前,革命先烈抬头看到的是不是也是这轮红日?当时他们所盼望的是‘红日照遍东方’,而那天,红日真的洒满长安街。”韩康动情地说,“这句歌词照进了现实。”

  这段经历对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通过参与这次活动,我更加坚定了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以及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基层、去边疆的信念。看到了前辈们在战火中用音乐为枪,用信仰为旗,去感染身边的其他人,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王汝灏说。

  “我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韩康说,“我想把合唱团的故事和歌曲分享给法学院的党员同学、团员同学和其他同学。让大家也从歌声中汲取力量。”

  哲学院2024级本科生党世伊也深有感触:“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我们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在连接历史、未来,我也会将‘歌声中的党史’微课、人大组歌以及这些难忘的经历和收获,传递给更多的同学。”

  实习生 康璐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3日 05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