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东溪书院启用仪式后,在场的舞龙舞狮社成员合影留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怡蒙/摄
9月26日上午,由重庆移通学院(以下简称“移通”)与重庆市綦江区携手共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东溪书院,在綦江东溪古镇“大水巷子”正式揭牌启用,这是一个集“书院、民宿、公益图书馆”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启动仪式上,来自移通舞龙舞狮社的几位同学表演了舞狮,引得居民纷纷驻足围观。2024级工程管理专业的袁睿和动画专业的汤梅是舞龙舞狮社的中坚力量:“我们上过几节舞龙课,感觉很有趣,被吸引加入社团。”次日晚上的社团文艺汇演,汤梅又出现在cosplay走秀节目里,她也是巴别塔动漫社的一员,爱好画画,会和朋友一起做些小项目。
数字经济商学院大四的张云杰在学校“小有名气”,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创作型说唱歌手,为校内外各种活动创作说唱歌曲并登台表演,还曾冲进全国范围比赛前20名。如果不刻意关注,很少有人会发现他左手先天残疾。“高中有老师会觉得玩说唱的是坏孩子,这让我一度很自卑。但在这里,我发现自己也可以闪闪发光。”张云杰说。
在移通的“完满教育”育人模式下,一切改变都有可能发生。“我们的学生,入学时大部分来自‘聚光灯’之外,很少受到重视。”移通教师陈南西说,“应试教育中拔尖的只是少数,更多是普通人。但‘聚光灯’之外的学生就应该被忽视吗?不是的,我们要看得见每一名学生,充分关注到他们的成长。”
通过实践育人等多种方式,许多年轻人在这里开始“闪闪发光”。
树叶标本墙。重庆移通学院供图
不是“回收站”,是文化试验田
专业与个性并重,富有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拥有体育和艺术特长,善于社交和表达,有自己热爱、坚持的事物给自己供能,享受生活。
这是移通“完满教育”的创始人们勾画的适应社会的毕业生形象。“大学要成为培育学生拥有这些特质的土地。”
围绕这些理念和目标,移通形成了“完满教育”模式。
“我们希望学生是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在家庭中是一个负责的成员,在企业中也能成为一个好下属、好上司,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做出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我们想让学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的发展。”陈南西说。
为此,移通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
移通的每名学生都有双重身份:一个是某学院的学生,另一个是某书院的学生。教师赵锦阳介绍,书院的建设和綦江当地文化做了链接。例如,丁山书院的名字取自于綦江的丁山镇,古剑书院取自于綦江当地的风景名胜区古剑山。“每个书院都会有自己的核心文化,在核心文化下面去锻炼学生。”赵锦阳说。
全员书院制是移通的特色,綦江校区的10个书院有不同外形——分布着各种宿舍和活动室,到处摆了桌椅,方便学生随时开会、研讨、聊天、用餐。
例如,古剑书院让学生感受和培养“家文化”,书院有和西南大学老师共建的“客厅”。有同学提出,既然都是家了,我可以在这里布置鱼缸吗?书院老师很支持同学们这种想法,就有了由学生亲手造的4个鱼缸。“从初期的造景、布景,到设计规划的植物和鱼类。将来学生进入家庭生活,都是陶冶情操、提升生活质量、让大家更热爱生活的实用小本领。”教师何苗说。
观云书院的核心文化是传承力。“在文化传承力方面就会有中医、书法、国乐等相关活动。”教师罗美琪介绍。书院里有许多活动空间,都由学生自己管理。“这叫项目工坊,专业的指导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进行互动和交流,会请校内外专业人士担任名誉院长,我们的古筝、古琴师生团队都在比赛中多次获奖。”罗美琪说。
学校每年还会举办全国性书法邀请赛、围棋邀请赛和校园原创乐队大赛等大学生们喜爱的赛事,今年上半年刚办了围棋比赛,有160多所高校的学生参与。“大家非常喜欢的B站UP主、围棋大师战鹰也来到学校给大赛助力。”罗美琪说。
师生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有校园里的巨幕电影院。488平方米的银幕,证实着移通的一句话——让电影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一些电影节还会与学院电影院合作,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看到电影。
书院还会定期举办“酒会”,给学生锻炼社交技能、职业技能创造机会。“每个月,各书院会给当月过生日的师生举办团体生日会,就是酒会的一种。参会者都会着正装,这是他们与社会、职场链接的重要开端。”陈南西说。
古剑书院的调香活动室,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调配制作自己的香薰。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怡蒙/摄
不是浅尝辄止,是兴趣引领的“文化自助餐”
相比于一些学校的社团活动只在招新、汇演和有检查时才开展,移通的社团活动算是皮薄馅大、货真价实。“学校在每周三、周五的下午不安排课程,作为专门的活动时间。”校团委志愿服务中心教师姜馨怡说。大家频频提到的社团与书院活动,构成了学生们丰盛的文化自助餐。“学生们像自助餐选菜一样去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移通的第二课堂,在发展中形成了成熟的校园实践活动体系。新生可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体验、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道路。大一找到自己喜欢的兴趣点,大二大三就可以去深耕、创造。
横山书院、数字经济商学院2022级数字媒体技术4班学生、大数据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陈贞伊,用3年时间从校园起步,随后走出学校,远赴荒漠和乡村完成了百余场志愿服务活动,获10余项国家级荣誉、50余项省市级校级院级奖项,也收到了中国乡村基金会的实习录取通知。“每一次志愿服务都给我提供了非常多的能量,我想在能力范围内不断深耕。”陈贞伊说。
除了用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艺术的“抚慰”、体育的“激活”也是学生生活重要的一环。“我们希望艺术能成为一种能量,启发大家的思维,让他们学会欣赏,学会审美,通过艺术创造感动;通过体育,我们要培养学生阳光的心态、健康的体魄、团队合作精神。”罗美琪说。
横山书院、数字经济商学院2022级数字经济2班学生龙雨,高中时是体育生。大三时,原本对自身能力和高强度训练感到犹豫的她,还是选择加入了校铁人三项队。在这里她锻炼了自己的体育专业素质,获得了许多奖项,也锻炼了管理、组织、服务队员们的能力,收获了和大家的友情。
每年学校里都有一些艺考、体考失利的学生。“但他们来到移通后,因为有这样的土壤和配套设施,能让他享受到不亚于专业艺术和体育院校的资源,重新点燃他们的兴趣。”罗美琪说。
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公
除了能力与情绪,还有更深层次的“完满”正在这里达成。老师的关爱,达成目标带来的自信,滋养着那些有点封闭、胆怯,总想退缩的同学。
姜馨怡提到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女生。那时团委急需一名会设计的学生加入部门工作,“其他学生推荐了她,说她设计能力很好,就是非常内向。”女生来了以后,姜馨怡老师发现她的工作能力确实非常突出,两人就此结缘。
一次与外校的交换活动中,这个女生偶然抽中了名额。“但她一直没告诉我要不要参加,直到最后我们出发前买机票了,她说,老师这次需要提前买机票回来报销,但是我没有筹到钱。”
姜馨怡有点蒙:“她告诉我,她的爸妈离异,现在住在舅舅家,平常的生活费都是自己挣。”那一刻姜馨怡非常心疼,她告诉女生,老师跟你一起来面对,并先垫付了机票钱。“那次她跟我说了很多话。”姜馨怡说。
之后女生一边在学校勤工助学,一边在奶茶店打工,中午送外卖,还会挤出时间去团委办公室里坐坐。从过去的内向,到主动尝试竞争电影协会的干部岗位。“她成功当选,负责美术设计,表达和交际能力也有了更多锻炼的机会。不久前和她联系,她骄傲地表示自己已有存款,要请老师和朋友们聚餐了。”姜馨怡说,“有些孩子没有那么耀眼,但他们的努力和成长都是独一无二、触动人心的”。
同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初入移通时,田盛中自述,自己还是个“150多斤、又胖又不爱说话的腼腆男孩”。大一下学期,书院的老师推荐他去新建的古剑书院竞选干部。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工作又复杂沉重,他“有些消极,抱着混学分的心态来组织工作”。但随着一次又一次任务的执行与难关的攻克,他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能力,转变了态度,也一次次地重新认识着自我。
书院老师在比赛和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他指导,帮助他发挥长处,在他陷入功利心态时耐心劝导;在他懈怠时,通过谈心、赠书等方式帮助他重新找到方向。“如果没有老师们的帮助,我可能现在还在寝室打游戏、刷视频,把课‘水’完,稀里糊涂就过去了大学四年。他们让我有了目标,用一种新的态度去对待我的大学生活。”田盛中说。
玩音乐的“潮男”张云杰更是如此。上大学前,他经历过身体和心理上的许多打击,偏见与打压让他“有点自卑,怕别人用别样的眼光看我”。
移通是张云杰眼中的“救赎”,这里满是温暖:“书院老师看到我会打招呼,关心我排练累不累。宿管阿姨会说‘天气转凉,要添衣’。”他直言,“就像家一样。”
学校还为他提供免费专业指导,专门为他建设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书院还给出创作空间,让我不用顾虑,但我心里清楚,光设备就要十几二十万元的成本。”张云杰说。
在这里,他的说唱才华得以施展,原创反诈歌曲,3天就完成编曲、作词、录音、混音加后期。他走出校园,在重庆地区的说唱比赛中过关斩将,随后又带动同学一起参加比赛,拿下了全国三等奖,如今的他正筹备自己的音乐。
张云杰说:“在移通,我才知道,这些经历不是缺点,是支撑我前进的动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怡蒙 记者 齐征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0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