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在动物园治愈之旅中 上一堂“物种守护课”

发稿时间:2025-10-10 10:0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小狮子正在饲养员沈伟怀中。重庆永川乐和乐都动物主题乐园供图

  国庆中秋假期,在重庆永川乐和乐都动物主题乐园,一天的序幕由一群正在“上班”的羊驼拉开。

  羊驼庄园里,这些来自南美洲的“神兽”正与游客进行友好的互动。“它们脾气很温顺,但有时也会对游客吐口水。”羊驼饲养员谢贞洋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吐口水和发出短促叫声都是他们生气时的自我保护。”谢贞洋提醒游客,与动物相处要“入乡随俗”,听到警告就应自觉远离。

  羊驼、大熊猫、孟加拉虎……世界各地的动物都在永川找到了它们的新家园。为了让它们健康生活,动物园为它们打造了接近原生环境的栖息地。谢贞洋以非洲象为例向记者介绍:“为了让它们适应重庆的环境,我们特意打造了这片广阔的展区。你看,原来的草地被它们用鼻子薅得光秃秃的,这就是它们在野外生活的自然行为。”

  大熊猫馆中,4只大熊猫正在享用早餐。在它们身边,饲养员金振浩仔细地检查竹子质量。他双手握住一根竹子,用力向地上一摔,竹子应声裂开。金振浩解释:“摔破竹子可以减少大熊猫牙齿的磨损,延长它们的寿命。我每天要摔破120斤左右的竹子。”

  准备食物之外,饲养员的工作远比常人想象中复杂。“需要专业对口,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金振浩说,“我们每天早上首先要观察大熊猫的精神状态,检查它们有没有受伤,还要通过进食情况和粪便来判断熊猫们的健康状况。”

  “动物幼儿园”中住着几个月大的小老虎、小狮子。从事动物育幼20余年、曾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饲养员沈伟向记者介绍:“这些幼崽来到这里,是因为它们的妈妈要么是初产、缺乏育幼经验,要么奶水不足。如果不及时干预,这些小家伙可能无法自然存活。”在这种情况下,饲养员会进行严密监控,若母兽长时间不愿哺乳,便主动介入,启动24小时的人工育幼,代替母兽承担起妈妈的角色。

  这里的每只小动物都是沈伟的孩子,他对它们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那只孟加拉虎最调皮,现在对着镜头反而安静下来了。”沈伟指着一只趴坐着的小老虎说,“旁边这只小银虎胆子很小,特别温顺。它最喜欢我们抚摸它,摸舒服了就会像小猫一样闭上眼睛。”

  但人工育幼的最终目标,是帮“孩子们”回归种群。沈伟说:“大约饲养半年之后,我们就会根据它们的身体状况,尝试让它们回归种群。”

  放归的过程并不轻松。由于长期接受人工饲养,幼崽和父母气味已经截然不同,饲养员需要让它们先在隔离网两侧彼此熟悉,并逐步调整食谱,最终在双方互相熟悉后正式合群。

  “确实像送别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舍。”沈伟说,“但为了它们更好地回归种群,我们必须克制情感,逐渐减少和它们的接触。如果它们过度依赖人类,反而不利于适应群体生活。”这份“忍痛割爱”是育幼饲养员的一门“必修课”。

  看着在阳光下嬉戏的小老虎,沈伟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更多人关注动物保护,共同守护这些珍贵的生命。”

  这份守护不仅包括专业饲养员的付出,也包括每一位游客的共同努力。为此,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杨巧向广大游客发出“三不”倡议:不随意投喂,以免影响动物正常饮食;不打扰动物,维持它们喜爱的安静环境;不破坏环境,防止动物误食垃圾或尖锐物品受到伤害。杨巧说,这些简单的准则,是游客能给予动物们最直接的尊重与爱护。

  如今,乐和乐都动物主题乐园已经不只是一个展示动物的娱乐场所,更成为一道“连接城市与自然的桥梁”。杨巧告诉记者:“动物园在物种保护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人工饲养繁殖、提供栖息环境这些方式,我们保护了本地的物种多样性。”

  动物园对动物的保护不仅仅局限在园区内。饲养员们在日常饲养管理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野外同类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此外,动物园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每年的春秋季,园区都会接待数十万名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

  “孩子们在这里看到的不是课本上冰冷的图片,而是鲜活的生命。通过沉浸式观察,他们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和谐共生,如何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杨巧说。

  实习生 周家安 习馨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0日 08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