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孙靖东高温中奋战,毫米级施焊,破解技术难题为企业节省8000余万元——
100多处伤疤“炼”成“焊接一哥”

发稿时间:2025-09-23 09:52:00 来源: 《工人日报》

  8月22日下午,青岛兰石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装焊一车间内一片热火朝天,手工焊班组刚刚接到了400毫米超厚壁环缝模拟环焊接任务,不少人心里打鼓:“焊缝宽度定在多少合适?定宽了可能影响产品性能,叫孙靖东来看看。”

  “考虑焊枪结构和焊缝厚度,把焊缝宽度定在32毫米试试。”孙靖东沉稳的声音,让大家紧绷的神经松弛了下来。遇到技术难题,孙靖东的判断总是分毫不差,工友们都将他视作“定海神针”。

  孙靖东今年35岁,这位从焊工一线淬炼出来的焊接特级操作师,将多年的工作经验融入实际生产,助推技术攻关,一路成长为车间里的“焊接一哥”。

  淬炼

  焊缝宽度确定好后,孙靖东开始示范操作。

  此时的生产车间热如蒸笼,更大的挑战来自天然气火头的炙烤。由于焊接材料都是高强度特殊材料,为保持焊缝的性能,需要将其加热至180摄氏度才能开始焊接作业。

  加热期间,孙靖东马不停蹄地检测温度变化速率、校验焊机各项性能指标……3~4小时后,他拿起红外线测温枪进行测温,“达到180摄氏度,可以开始焊接。”

  爬上5米高的窄间隙操作台,温度陡然升高。孙靖东系好安全带,操作操控盒,将手臂长的窄间隙焊枪伸进缝道,随着转胎带动模拟环缓缓转动,他手上的操作跟随视线精准配合。

  “有深度的焊缝趴在坡口才能看得清楚。”说着孙靖东探着身子下了操作台,蹲在模拟环上缓慢挪动身体,一边观察焊缝一边施焊。汗水顺着他的发尖和脸颊往下掉,即使穿着3层厚厚的隔热工作服,上衣后背仍然湿出了一张“地图”。

  连续两个小时的焊接作业,把孙靖东“烤”成了“湿人”。“工作服从早湿到晚,烫伤对于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这样的工作环境孙靖东早已习以为常,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对技术和意志的双重淬炼。

  回忆刚进厂当学徒工时,孙靖东说,现实曾给了他当头一棒:“刚下车间的我什么也干不了,什么都不懂。”光是为了练好仰焊技术就花了3年,仰焊时掉落的铁水滴落在防护服上,在身上留下了100多处疤痕,到现在依然清晰可见。

  正是经历了这番淬炼,孙靖东觉得自己越来越热爱焊接这一行,“每天都有新的挑战,没有最好的焊缝,只有更好。”

  “工件制作好像有问题。”工友的声音打断了孙靖东的回忆。

  “应该是制作工装时没留间隙,我去看看。”说完,孙靖东就跑去现场解决难题了,安全帽下晃动的面孔神采奕奕。

  破局

  “2016年元旦,公司举办晚会,而我正躲在角落里对着刚焊完的试板发呆,车间副主任给我送来瓜子和花生,我赶紧伸出满是灰渍的手接了过来并连连道谢,主任走后,我吃着吃着,大颗大颗的眼泪就掉了下来。”这是孙靖东出徒后内心深处的挣扎回忆。那时的他有些怀疑:“自己吃了这么多苦到底值不值?”

  自2012年进厂后,孙靖东一直保持着每天下班练习焊接的习惯,开始练到晚上八九点,后来有时就练得忘了时间,“总觉得练得还不够,暗暗和自己较劲”。

  命运的齿轮,仿佛就从这年的元旦开始转动。

  2017年春天,27岁的孙靖东作为焊接辅助工,跟随团队去德希尼布工程公司印度项目部检修PTA结晶器,彼时的他是团队里年纪最小、工龄最短的焊工。

  检修前,印度项目部专家提出要对所有焊工进行考试。“设备操作空间狭窄且焊接角度刁钻,焊接厚度、层数都有苛刻要求。”1个月里,孙靖东不断变换焊接姿势,仰着、蹲着、跪着……弧光深处,他似乎在困局中看到了破局的微光。

  12项焊接考试结束,大家围坐在房间里焦急地等待性能检测结果。外国专家推门进来,兴冲冲地拍了拍孙靖东的肩膀:“这个小伙子可以!”孙靖东成为100多位中外焊接人员中唯一通过考试的焊工。

  “真没想到,你的技术这么过硬。”整个团队欢呼雀跃,除了兴奋,团队里的老师傅更多的是惊讶和刮目相看。

  半年后,孙靖东顺利完成维修任务从印度归来,公司又给他派了新任务——解决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接裂纹修复难题。经过15天的焊缝演算,24天的高温奋战,孙靖东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为多家石油炼化公司累计节约8000余万元成本。

  从这以后,孙靖东一路破局,在大型压力容器制造中攻克多项焊接技术难关,随后又参与全球首台苯乙烯装置反应器、国内最大重整反应器等生产任务。

  点点滴滴的努力铸成荣誉基座,孙靖东先后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工匠等荣誉。

  引路

  “每次进行焊接前,从打底焊缝到盖面焊缝都要在脑子里先过一遍,起弧电流要跟焊接基值电流合理匹配……”最近,孙靖东迎来了46位新徒弟,白天刚刚进行了考试,晚上他结合考题给徒弟们“开小灶”。

  回忆起做学徒的时光,孙靖东感慨不已:“以前走了很多弯路,许多老师傅技术经验丰富,但经验总结提炼不够,新入职员工常常无法领会技术要领。”现在,他想把自己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和焊接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

  对于培训,孙靖东有一套“独门秘籍”。

  在实训中心的墙上,贴着一线工人培养计划表,培养项目、计划课时、考核方式等一目了然。孙靖东将工作中常用的焊条电弧焊、手工钨极氩弧焊等5种焊法技巧进行技术拆解,开设焊接课程160多个课时,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系统地为学员们进行讲解。

  “能有这样一位引路人,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00后徒弟马俊龙在孙靖东的引领下,已经成长为装焊一车间手工焊班班长,还在2023年获得西海岸新区“琅琊工匠”称号。

  自孙靖东带徒起,他不仅将原来的出徒时间从3年缩短至2年,还帮助徒弟们多次在区、市级比赛中获得好成绩,累计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140余名。他还带领工作室团队参与重点设备制造,获得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三等奖。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也是跟大家一起成长,像多支路分控节能加热装置的改进,就是我徒弟想出来的。”孙靖东介绍说,这项改进技术后来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目前,孙靖东带领团队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相关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400余万元。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