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首民兵连组织水上联演联训。袁毓江/摄
9月的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库碧波万顷。水面上,一架无人机正沿着预定航线自动巡飞,实时传回高清影像和水质监测数据。不远处,几名身着迷彩服的民兵熟练操作水下机器人,进行水体采样与指标分析。
这里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是核心水源区,肩负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使命。通水以来,已有超过670亿立方米水资源自这里输送到京津冀受水区,惠及沿途1.14亿名群众,而淅川县渠首民兵连就驻扎于此。
这些年,渠首民兵连积极响应号召,赓续南水北调精神血脉,用行动守护“一泓清水”。在山水之间,他们已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支新时代民兵力量。
当好党的路线宣传队
9月3日,在淅川县民兵训练基地,渠首民兵连与役前教育新兵一起,收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气势恢宏的阅兵式让他们心潮澎湃,不少人当场表示,“我们要向革命先辈学习,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守护这一库清水永续北上”。
在渠首民兵连,类似的思想教育课堂还有很多。他们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构建起“集中学+自主学、课堂学+现场学、理论学+实践学”的多维教育体系,也用自己的方式为身边群众送去党的声音。
理论小分队是民兵连理论学习的“急先锋”,同时担负为当地群众宣讲党的政策方针的重要使命。在九重镇邹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能看到队员们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用亲切的乡音讲述“保护水源就是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自己的‘金山银山’”“邻里互助守望家园”的身边事、家常话。
不仅如此,他们还把移民往事、护水故事和生态建设成就,编写成《渠首红色记忆》《一泓清水向北流》等教案,并制作成系列短视频、微党课等新媒体产品,备受村民们的欢迎。大学生邹江南在听完小分队的宣讲后连声赞叹,“听了连队理论骨干的讲解,一下子明白了‘两山’理念深刻内涵”。
理论骨干鲁亚楠是连队宣讲员,最擅长用乡亲们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讲述移民故事,传播生态文明。每一次她质朴的话语都让大家听得入神,护水的观念也由此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2024年9月,鲁亚楠作为移民代表赴北京参加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成就展,在展览上为观众讲述了家乡的渠首精神与移民故事。交流时,一位老人紧紧地握着她的手不停道谢,告诉她“这清澈的南水,我们喝在嘴里,甜在心里”。现场有一个小朋友则将手中的矿泉水喝得一滴不剩,还主动向鲁亚楠保证:“阿姨,我以后再也不浪费水了。”
5年来,渠首民兵连举办了300多场宣讲,足迹遍布干渠沿线。他们把护水的故事带进校园课堂、社区广场,还创新建立起“民兵理论学习驿站”,在库区沿线设置3处学习点,配备理论书籍、报刊及多媒体设备,方便民兵和沿岸群众随时学习交流。
今年4月,连队举办“新时代奋斗者说——渠首民兵的护水长歌”主题故事会,邀请老中青三代民兵代表同台讲述。72岁的老民兵李进群为大家讲起1970年在建设大坝时手臂不幸被钢丝打断,随后却仍坚持“独臂守坝”3年的故事,引得全场动容。
如今,在渠首民兵连的影响下,乡亲们已形成一种共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用真心真情守护绿水青山。
当好生态护水管护队
“通过无人机巡逻可以快速识别发现水面漂浮物、非法垂钓和排污口,效率较人工提高了10倍不止。”不久前,丹江口水库边,民兵陈博韬一边操作无人机一边介绍说。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守护山水的先辈,早年间都曾经历过开渠靠肩扛手推、护林靠扛着铁镐走的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民兵,陈博韬的感受已和父辈大不一样。如今他和战友们引进了智能监测系统,充分发挥无人机固定线路时长巡航和高灵敏度传感器监控水面优势,使用水下机器人深入库区不同水域和各深度水层实时监测水质情况,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这也是渠首民兵连正在建设的“智慧水利”安防系统的一角。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渠首民兵连构建起“天上有无人机、水面有巡逻船、水下有机器人、岸上有监控”的立体巡护体系。借助科技手段,他们实现了对506平方公里水源区、1050公里库岸线的有效监控,水质预警准确率达到95%以上。
“老辈人靠脚步丈量山林,我们用科技守护绿色,但初心不变。”陈博韬说。为了确保渠首防护、生态护水、堤坝巡逻、水质监测等任务顺利完成,近年来连队还与水务部门构建起常态护水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水面清漂、库区沿线巡逻和水上联合执法,形成户有员、组有班、村有连(排)的生态护水大格局。
民兵赵建峰是一名清漂队员,经常活跃在库区506平方公里的水域上。他负责打捞水中垃圾,需要做的动作很简单,只是俯身、打捞,再转身把打捞物投向高处的大船上。
然而就是这几个简单动作,赵建峰每天都要重复无数遍。特别是在清漂高峰期的汛期,他几乎吃住都在船上,每天迎着朝阳出发,伴着余晖返航,默默守护着丹江一库清水。
与民兵连并肩作战的,还有退休老干部“渠首银发志愿服务队”和共青团“河小青志愿服务队”。他们联合开展环保宣传、库岸垃圾清理,共同发挥模范作用,创新“查库岸垃圾防面源污染、查山林火情防生态破坏、查排污口防水体污染,每周组织水陆空立体巡查”的“三查三防”护水法,带动沿库、沿渠村普通民兵、群众积极参与到保坝护水行动中来。
如今,在渠首民兵连与群众的共同治理下,丹江口水库水质已连续5年稳定在Ⅱ类以上,部分区域达到Ⅰ类,成为“中国好水”的标杆。
当好应战应急突击队
夏季,烈日炎炎的训练场上,民兵教官袁虎攀照例组织展开了一场实战化训练。在他的指导下,参训民兵从设备组装、悬停校准、起降操作等基础课目练起,逐步强化编队飞行、应急指令、协同作业等实战能力。
“训练场多流一滴汗,实战就多一分胜算!”袁虎攀说。担任教官后,为了尽快突破传统护水效率低、监测盲区多等难题,他反复总结摸索使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开展高效巡水护水的经验方法,不仅将自己练成了专家,还积极培养出一批技术能手。
暴雨中的训练场,无人机在雨幕中艰难保持航向;夜幕下的库区,水下机器人打开探照灯搜寻目标;冬季的水面上,民兵们呵着白气操作清漂装备……一系列课目训练,让队员们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
“护水不是摆样子,是真刀真枪的硬仗。”民兵连长张云虎说。
在连队,每一次的训练数据都会被详细记录在册,用红笔标画出细节。机械臂动作延迟、编队间距存在误差……这些记录下的问题,就是下次训练时大家重点攻克的对象。
针对曾经面临的人工巡查周期长、复杂水域难覆盖、部门协调不顺畅等问题,渠首民兵连按照空中、地面、水下3个任务维度,购置了低慢小预警反制装备、无人清漂船,并对现有无人机进行改造升级。连队还与相关部门建立起“巡逻防控、安保勤务、多方联动、应急处置”四大机制,让多维力量融入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生态护水等任务行动。
连队还建立了“平战一体”协调机制。每周联合训练日,水务专家会应邀前来指导民兵掌握水质采样技巧,公安教官则会传授应急处突战法。综合演练中,3部门人员先行集合,混编分组,共同合作。
就在不久前,渠首民兵连组织了一场硝烟味儿十足的多课目联合演练。民兵们携带精密水质检测设备迅速奔赴重要点位,空气、水体数据实时跳动在监测屏上。
那次演练,无人机编队化身“空中鹰眼”精准追踪污染物的扩散轨迹,实时数据源源不断回传指挥部。军地双方信息共享无缝衔接,鄂豫两地协同组织应对,有效检验了跨区域联合处置突发情况能力。
训练场之外,抢险救灾中连队民兵也随时做好了迎战准备。他们积极与应急部门搞好对接,配套完善行动预案,一次次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打头阵。
去年7月,唐河县突发洪水,渠首民兵连立即携带无人机、救生机器人星夜驰援。他们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连续奋战了5天4夜,其间转移群众2000多人,封堵管涌5处,实现“零伤亡、全转移”,用实力证明了渠首民兵连是当之无愧的应战应急突击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李丁 竺俊涛 胡振芳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