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最美教师”丁美珍:
撕下“特殊”标签 推动教育公平

发稿时间:2025-09-16 10:3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我爱你们,不光因为你们的样子,更因为我和你们在一起时,我自己的样子。”这是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特教中心”)主任、虹口区密云学校教师丁美珍最喜欢的一句话,“我们柔软地俯身倾听孩子的话语,在陪伴他们的过程中,我们是充满耐心、善良且美好的”。

  近日,丁美珍荣获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称号。从事融合教育25年来,她致力于消除特殊需要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差异,为每个儿童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机会。

  让每个特需儿童都被“看见”

  在丁美珍看来,融合教育是兼顾所有儿童“因材施教”,而非对特殊需要儿童另眼相看。比如,将特需儿童从普通班级中隔离出来进行单独授课,是一种“不融合”的手段,可能会产生反面效果。

  她认为,所有儿童的行为问题背后都有生理、心理等多种原因。如果仅把有行为问题的孩子隔离出来交给特教老师,行为问题可能会在当下得到解决,但如果把他们送回原来的环境,可能会周而复始,“因为(行为)问题是在原来的环境产生的,并没有得到解决。”

  作为儿童“行为密码”的解读者,丁美珍认为,老师应该撕掉“特殊”标签,接受孩子的多样性,学会倾听和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并给予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为此,她带领团队开发了立体式绘本阅读、音乐治疗等38门区域共享课程和上百种教辅具。

  读写障碍的孩子,看到的字体可能是扭曲变形的,句子是漂浮不定的。于是,团队研发了一系列教具:放大版课本,使放大的文字和图片更易辨认;积木版汉字,让孩子通过拼搭积木的方式记住字体的空间结构;阅读条和阅读棒,将孩子的视线集中在“毫米之间”……

  在特教中心的小院里,有几十种由工作人员栽种的植物,其中一棵铁树亭亭玉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是融合教育的‘代言人’。虽然很难,但我们期待着有一天能见证‘铁树开花’。”丁美珍说。

  “亲手抚摸每个孩子的头”

  2014年,通过虹口区医教结合项目对重度残疾儿童进行摸排时,丁美珍第一次见到脑瘫儿童小安(化名):他全身只有左手食指能微微动弹,身体瘫在床上,眼神空洞地盯着天花板。那时,小安几乎“与世隔绝”,像其他孩子一样沐浴阳光、接受教育都是奢求。这让她深受触动。

  在虹口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区残联等部门的支持下,丁美珍组建送教上门团队,为小安量身定制服务方案。他们带着立体式绘本等教辅工具到小安家里为他上课,请医生上门带他做康复训练,营养师为他定制食谱。为了让家住三楼的小安“走”出家门看世界,虹口区残联还为他安装了爬楼机、铺设了无障碍坡道。小安的父母对丁美珍说,这些举措让他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和力量。

  丁美珍还邀请小安参加特教中心每周开展的“悦读园”活动,由老师和志愿者带领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音乐治疗、绘画治疗、戏剧表演等。一名小志愿者为了让小安感受到拍球的律动,一只手握着小安的胳膊,另一只手托着篮球,向反重力方向触碰小安的手掌。“这个小小的举动不仅帮助小安获得了新奇体验,也让这个志愿者小朋友学会了换个视角看世界。”

  丁美珍说:“你需要亲手抚摸过每个孩子的头,才能在服务过程中探究未知,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已知再次应用,并将其转化为成果。”

  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丁美珍从事教育工作37年,其中从事融合教育25年,见证了上海融合教育工作的发展。

  2011年,虹口区开展医教结合工作项目,长期为该区有医学康复需求的孩子提供医教结合服务。2017年,上海市教委打通特殊需求学生参加中考的通道,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四年制职业教育(即中职特教班)。

  脑瘫女孩晓婷(化名)是受益者之一。2014年,随班就读(指让残障孩子进入普通班就读的一种方式——记者注)的她接受了丁美珍团队的医教结合服务。经医学评估和教育综合评估,当时上四年级的晓婷只认识四十几个常用字。

  为了让她记住更多常用字,丁美珍开发了积木拼字的教辅工具,根据她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制作了150个常用字,并调整了期末的评价内容和形式。通过丁美珍的帮助,毕业后的晓婷已在慈善超市工作。

  丁美珍认为,推进融合教育的关键在于理念的转变。“我认为,融合教育最大的难点是让所有人摘掉心中‘特殊’的帽子,理解每个儿童都需要因材施教。”

  今年,在丁美珍的推动下,融合教育理念落地上海市虹口区广中路小学,并在一年级得到应用,这让她无比欣慰与感动。“我们要点燃所有老师推动融合教育工作的热情,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一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6日 02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