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第76集团军某合成旅红军营营长张灿灿(左二)与训练骨干研究装备。崔获阳/摄
空中无人机“蜂群”四散穿梭,地面机器“狼群”快速突击……初秋,西北某高原地域细雨绵绵,一场实兵对抗演练在此地悄然打响。
第76集团军某旅营长张灿灿指挥官兵,以有人、无人协同的方式,采取多种侦察、打击手段,向“敌”阵地发起进攻,一举夺得演练胜利。看到近期探索出来的一系列新战法、新训法得到有效验证,张灿灿常年被阳光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自部队调整转型以来,张灿灿带领官兵冲锋在无人战场,在真打实备中攻克10余项战训难题,推动20余型装备革新,闯出一条由传统步兵向合成精兵转型的胜战之路。入伍23年,他先后多次完成重大演训任务,被表彰为战区陆军“新时代精武强能标兵”,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4次,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当兵就要当好兵”
“同志们,跟我上!”今年盛夏,戈壁滩骄阳似火,伴随着滚滚热浪,营长张灿灿带领官兵,在旅步兵分队综合演练考核中率先登场。
由于新装备刚列装不久,一部分官兵觉得有些紧张。张灿灿身先士卒,带领大家连闯障碍区、“染毒”地带,快速完成“敌”情搜索、开辟通路、运动射击等10余个课目,稳稳拿下了“优秀”的考核成绩。
“有营长在我们身边,瞬间就感觉不紧张了!”考核完成后,面对官兵由衷的赞叹,张灿灿抹了把汗说:“带兵人就得带头往前冲!”
从新兵到营长,张灿灿始终以冲锋姿态在官兵中树立标杆,先后带出两个先进连队,任营长以来,所带官兵中有300多人立功受奖。
“我们是红军传人,绝不能给战旗抹黑。”2002年年冬,受父辈影响,从小就想当兵的张灿灿穿上军装走进“夜老虎连”。这个1934年诞生于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连队功勋卓著,望着荣誉室里先辈留下的战旗,张灿灿深受触动。后来,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誓言:“当兵就要当好兵,冲锋就要冲在前。”
为此,体能不突出的他天未亮就穿着10公斤沙背心跑步,爬战术梯时手套磨穿,血与木刺嵌在一起仍攀爬不止,凭着这股狠劲,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连队“龙虎榜”上。
不久后,连队组织400米障碍考核,张灿灿第一次参考就取得了2分12秒的好成绩,正当他为此得意想要喘口气时,耳边突然响起了班长的命令:“张灿灿,高板墙,50趟!”
尽管已十分疲惫,张灿灿仍二话不说,转身向高板墙冲去。经过一次次攀爬,张灿灿两腿渐渐发软,手臂也抖得越来越厉害,但他仍咬牙完成。
“你在过高板墙时动作不够熟练,动作容易变形,让你反复练,就是为了把正确的动作固化下来。”听到班长讲解,张灿灿这才明白了班长的良苦用心。之后,一有空他就找班长请教,成绩也在飞速提高。在后来举行的全团 400米障碍比武中,张灿灿以1分41秒的成绩一举打破全团纪录,摘得桂冠。如今的他回忆起当时,说道:“高板墙不会自己让路,只有咬牙翻过去,才能有不惧任何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任代理排长的张灿灿随连队立即前往甘肃文县灾区救援。
在一处没有完全倒塌的房屋前,他们发现有个老乡在废墟里翻找着什么。当时,随时有发生余震的风险,张灿灿与战友们立即赶过去,将老乡带到安全地带。看到解放军来了,老乡激动得语无伦次:“我今年50多岁了,靠种地攒的1万元钱都被压在下面了。”
“老乡,您放心,我们来帮您找。”经现地勘察后,张灿灿带着全排22名官兵用绳子拉、用木棒顶、用双手刨,成功帮助老乡找回了现金,也消除了安全隐患。
“这才是革命军人该有的样子。”看着满身泥土的战友们,望着双眼噙满泪水反复挽留他们休息的老乡,张灿灿与大家重燃斗志,冲向下一个点位。
“不愧是红军营的官兵”
“三连,在预定阵地展开!”前不久,在某荒漠地域,营长张灿灿挥舞着手旗、下达着口令,组织全营进行战术考核。
“假设敌军在此设伏,你们如何组织兵力反制?”张灿灿拿着军用地图突然向三连长发问,由于三连长准备得并不充分,回答没有让张灿灿满意。
“战术作业一旦预想敌情不充分,战时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张灿灿扫视着众人的脸庞,随即带着全营干部针对不同背景下的多种敌情进行推演,为三连制订起详细的处置预案,他语气严肃地说:“作为指挥员,一定要做到料敌于先。”
“三连,务必于12时前夺占1号高地!”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上午的烈日转眼就变为倾盆大雨,营长临机导调的情况还在源源不断地发往三连。这一次,三连连长从容不迫地指挥全连,成功完成考核。
张灿灿组织训练演练时,总是想把战场设真、环境设险、课目设难,他说:“平时训练花拳绣腿,战场就会断胳膊折腿。”
2017年,张灿灿所在单位改编为合成旅。从传统步兵到多兵种协同,从单一作战到体系协同……一时间,挑战接踵而至。
一次演练,步兵分队未考虑实战环境,在通过“染毒”地段时未戴防毒面具,被判定行动失败。复盘时,时任连长的张灿灿带头做起检讨。随后,他带领全连官兵纠治和平积弊,紧盯未来战场学知识、练技能、强协同,有效强化了打仗意识和实战能力。
“强军路上,咱红军传人绝不能掉队。”张灿灿常对官兵讲,“我们的眼睛要紧盯战场,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和平麻痹思想。”
一次全装紧急集合,营队官兵快速响应,营长张灿灿却在检查中发现一串问题:手电筒不亮,水壶没装满水,打火机不是高原防风打火机……
“保命物资出问题,谈何打胜仗?”张灿灿带领官兵梳理出此次紧急拉动中内容简单、物资不全等6个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战备方案、细化物资清单、组织装备点验,不定期进行拉动演练。
如今,该营在复杂环境下的应急反应速度较以往提升20%。去年,营队参加上级临机组织的战备拉动,考评组评价:“这支队伍随时都能拉得出、顶得上。”
“限你部在7日内完成××课目汇报一切准备工作。”去年8月,张灿灿接到上级赋予的某作战行动课目示范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这个课目在营里是个稀罕物”“可供参考的外部资料几乎没有”“制作特殊标识的材料难以获取……”面对这个大家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不少同志产生了迷茫和畏难的情绪。
“仗还没打先讲困难,不是我们红军营的作风!”张灿灿咨询院校专家学习理论,找专业教材研究规则,利用就便器材制作模型,然后又将任务分解部署到每个要素、每个小组。作为牵头人的张灿灿往往是刚召集骨干攻关完课目流程设计,又前往现地察看进展,带着官兵一起攻关各类难题。
“不愧是红军营的官兵!”课目示范那天,该营官兵赢得了现地观摩官兵的阵阵掌声。
“我们走的是前人未曾走过的路”
多年前,张灿灿了解到有人、无人协同在战场发挥的重要作用后,就开始思索部队战训转型新路径。“有人+无人”“信息+火力”“要素协同”“体系作战”等一连串词汇,在张灿灿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无人机分队远程侦察的同时,可投放烟雾弹掩护突击分队开辟通路”“电子对抗设备会对无人机造成干扰,二者也存在战术协同……”张灿灿每天都会搜集整理无人作战领域相关资料,组织官兵深入研究、发散讨论。在他的带领下,全营上下掀起一股新的研学浪潮。
“新理论新技术,最终要落到形成新质战斗能力上。”一次课题研讨会上,张灿灿大胆提出“无人装备引导营属炮兵火力打击行动”的战法构想。沿着这一思路,全营干部骨干集思广益、反复研究,探索形成了无人装备引导火力打击的战法训法。不久后的一场演习,他们通过无人侦察装备锁定“敌”火炮阵地,炮弹精准落在了“敌”阵地上。
“装备越先进,越要摸透它的‘脾气’。从摸透‘脾气’到适应战场,都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年年初,一批新型无人机被运至海拔4500多米的雪域高原。望着眼前的无人机,张灿灿深知,“要让新装备在缺氧高原显威,必须推进技战术革新”。
“高原作战,极端天候就是潜在‘敌人’。”历经上百次试验,他们摸清高原、低温和风速对无人机的影响,归纳总结出操作修正方法,使无人机能通过飞行姿态调整应对极端环境,有效改善了高原条件下无人机飞行精度和准度。
不久后的考核中,官兵操控无人机在狂风中划出精准轨迹,高清侦察影像顺畅回传,行云流水的战术配合令考官赞不绝口。
“我们走的是前人未曾走过的路,必须勇于探索,让无人装备制胜未来战场。”为给官兵创造更优的创新研发环境,张灿灿向旅里提出建设“无人专修室”的构想。获批后,他立刻购置设施器材,多方收集整理大批文字与音视频资料。两周后,全旅首个“无人专修室”挂牌。
“这是我研制的垂直冷加速无人机,察打一体能力远超传统机型。”上等兵杨帆向谈及自己研发的装备过程时,略显腼腆地说,“起初不太懂,走了不少弯路,熬了很多夜,好几次都在专修室睡着了。”
为了加速官兵成长,张灿灿又协调机关科室多次邀请院校专家、国赛级飞手来到部队指导。数月间,营里的“无人专修室”设备越来越多,“无人研究小组”规模逐渐扩大,已在数次综合演练中崭露头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孙利波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