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北京市委批准追认在洪水中牺牲的于鸿庆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30岁急救医生将生命定格在岗位上

发稿时间:2025-08-22 10:18: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病人家属为于鸿庆(中)送来锦旗

  刚过完30岁生日没多久,还没来得及拥抱灿烂的人生,平谷区镇罗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急救组急救医生于鸿庆的生命就永远定格在工作岗位上。

  为村民测量血压、血糖、听诊查体,给慢性病人问诊开药,当急救医生执行医疗救援任务……基层医生于鸿庆的工作是平凡的。而在7月28日那次急救任务中,这位平凡的医生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面对不断上涨的洪水,他冷静地联系救援并指挥车组同事自救,最后一个下车后,他和同事说了句“你扶住了,我抓着你呢”就不幸被洪水冲走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近日,根据于鸿庆同志生前入党愿望和一贯表现,特别是在防汛救灾中义无反顾奔向救援一线、洪水袭来时先人后己的英勇行为,中共北京市委批准同意追认于鸿庆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一次平常又特殊的急救任务

  于鸿庆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定格在7月28日早上5点17分,他坐在救护车副驾驶,用手机拍下了窗外湍急的洪水,雨大水急,洪水已经没过了救护车轮胎。他没有配文字,在朋友询问“哪儿”的留言下,5点30分,他回复:“密云”。

  这是一次平常又特殊的急救任务,说平常,这是于鸿庆担任急救医生五年多以来一次平常的救援任务,密云区大城子镇南沟村有房屋倒塌,人员受伤,需紧急救援。说特殊,于鸿庆所在的镇罗营镇急救车组主要覆盖本镇和临近的大华山镇、熊儿寨乡,跨区救援很少,但在这次极端强降雨灾害中,密云区的急救车都在紧急救援中,市急救中心将这次任务派给了距离事发地点16公里的镇罗营镇急救车组。“接到出车任务后,在2分钟内出车。”这是急救医师的工作流程规范,悬挂在于鸿庆生前的办公室内。7月28日4时27分接到任务后,他和见习跟车医生霍芬、护士蔡萌萌、司机陈宇、担架工赵振山在两分钟内准备妥当,冒雨发车。陈宇记得,那天出发时雨势就很大,一路上他们碰到多处滑坡,不得不借道走,就在距离救援地点仅仅几百米的大城子漫水桥时,车辆熄火了。

  车外暴雨如注,几人只能在车内等待救援。水还在涨,通讯信号也断了。七点左右,陈宇发现,车已经开始漂了,水深已经有一米多,“这车里不能待了。”陈宇做出判断。于鸿庆开始指挥大家下车,坐在后排的赵振山先下了车,随后将霍芬和蔡萌萌扶下车。车辆右侧遭受洪水冲击,如果强行打开右侧门,车辆有马上被冲走的危险,他安排司机陈宇和自己先后从主驾驶员位下车,这样可以把危险降到最低。下车时车门向内挤了一下陈宇的膝盖,于鸿庆拽了他一把,让他注意点。随后,于鸿庆最后一个从主驾驶车门下车。他下车后不到10秒,湍急的洪水连车带人将他们五人冲走。被救后,陈宇和几位同事才知道,不会游泳的于鸿庆被水冲到距离事发点约300米的树丛中,被困于淤泥和树枝中,虽全力抢救仍不幸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

  原计划8月初转岗

  李川是于鸿庆的同事,也是他的师兄,两人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便投身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出事前一晚,两人在单位一起吃了晚饭,又一起在李川的全科诊室聊到晚上10点多,聊了彼此的生活和工作。

  在李川眼里,师弟小于是一个阳光大男孩,他身高1米83,长得白净斯文,喜欢打羽毛球和旅游。在单位里,他见到谁都乐乐呵呵的,还常把父母种的平谷大桃分享给同事们。这段时间,于鸿庆常在全科诊室“泡”着,一沓厚厚的纸上,是他向科室前辈学习的笔记。“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病/坐骨神经痛,腺苷钴胺片,每次4-6片”、“肩周炎,痛舒片,4片”……他一笔一笔把常见病用药记在纸上。原来,按照单位的安排,他即将结束急救医生的任职,转岗至门诊值班,他利用业余时间一直坚持业务学习。

  身兼数职闲不下来

  上镇村是镇罗营镇人口较多的一个村,作为家庭医生,于鸿庆需要负责该村200多位慢性病人的管理,需要定期随访,给病人开药,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还会送药上门。他的手机24小时为签约村民开机,成为了村民们的“健康热线”。于鸿庆牺牲后,他管理的病人联系不到他,打电话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询问,得知消息后,无不为这位年仅30岁的年轻人感到惋惜。

  急救工作更是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镇罗营镇120急救站每月值班10天左右,每次值班要值24小时,遇到紧急任务,到点也下不了班。自2020年设急救车组以来,于鸿庆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今年4月1日,家住镇罗营镇季家沟村村民张友和老伴张凤兰给果树剪枝,76岁的张凤兰不慎从果树上摔了下来,无法动弹。果树在山坡上,四下无人,张友形容那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看着老伴痛苦的样子,张友心急如焚,拨打了120救援电话。不到10分钟,于鸿庆带着同事赶到现场,在张友的指引下,爬上七八十度的陡坡,将张凤兰用担架抬上救护车,送往平谷区急救中心救治。

  看到于鸿庆那条朋友圈时,李川本想回复个“注意安全”。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位乐观、开朗、常常在朋友圈展示生活的小兄弟,刚刚发出了最后一条朋友圈。

  文/本报记者张月朦

  供图/平谷区镇罗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