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老师”的称呼第一次在学生口中响起,曾效力于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的林莉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一刻的感觉很奇妙。也让我真切意识到自己换了一个身份,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22年10月,林莉退役,带着对排球的热爱,来到福建理工大学,成为一名教师。目前,她担任福建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体育教研部副主任。
对于林莉来说,到大学成为一名教师,是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在当运动员时,我满脑子都是训练和比赛。”而在教师这个职业中,她是个“小白”,一切都要从零起步。
林莉还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课的场景。那是一堂排球选修课,有50多名学生参加。尽管之前观摩过其他老师上课,但她真正站在学生面前时,还是难掩紧张。之后,随着上课次数越来越多,林莉才逐渐习惯了“老师”这一身份。
除了带学生们上排球选修课,林莉还在2023年组建了校排球队。此前,学校只有气排球队。作为校排球队主教练,她将自己在国家队期间的训练方法带了过来。“尽管普通学生的排球水平跟专业选手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我有时还是忍不住以一些专业标准去要求学生。”
陆紫萱是校女排队的主攻手,在她心中,林莉的“严”与“柔”交织。陆紫萱印象最深的是初训时打磨基本功的阶段。“只要有一个动作出错,林莉老师会立刻叫停,亲自示范、反复纠错。”这份严苛背后,是林莉对“根基”的重视——在她看来,精准的垫球是进攻的前提,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在球场上从容应对。
2023年加入校女排队的周婷婷,在球队担任自由人的角色。她记得,林莉的训练口诀里,“先动脚,先到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排球是瞬间判断的运动,犹豫零点几秒就会错失机会。”林莉常说,“动脚不一定能救到球,但站在原地犹豫,就一定救不到。”
在排球训练中,队员们并非从未动摇过。练习滚翻时,队员们有时会瘫倒在地,陆紫萱坦言,曾听说过有队员想放弃。遇到这样的情况,林莉不会给队员施压,而是选择分享自己的运动员经历:“她会说自己当年练滚翻时也满身伤,却仍要忍痛坚持。”这样的共情与坚持,成了球员们最有力的强心剂。
林莉回忆道:“郎平教练曾说过,一旦穿上印着‘中国’二字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就是升国旗、奏国歌。不管形势多么严峻,我们总能保持着一股子拼尽全力的精气神。”如今,林莉已经成为校排球队领队,她也把这股劲儿带给学生们,“我当然会希望他们能够取得好成绩,为母校争光,但我更希望他们可以把女排精神更好地带到学习、生活和日后的工作中去。”
林莉对“女排精神”的诠释,从不用语言堆砌。周婷婷记得在一次训练中模拟比赛时,她在后排成功防守对手的多个球,但球队仍未得分,她因此沮丧不已。中场休息时,林莉的话点醒了她:“你们在场上‘不轻言放弃’的样子,就是最好的答案——如果当时放弃,怎么知道没有逆转的可能?”那一刻,周婷婷懂得了:女排精神不是赢球的结果,而是“拼到底”的过程。
令陆紫萱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单人防守训练中,队员们筋疲力尽,面对远球选择放弃时,林莉亲自示范,“每一颗球她都拼尽全力去接,再远也会尽力跑”。那股“明知不可能,也要拼尽全力冲一把”的劲头,让陆紫萱读懂了女排精神的内核——哪怕对手已经迎来赛点,也要死磕到底。
团结协作也是林莉反复和球员们强调的“女排精神”。“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虽然队员在场上各有分工,但也需要相互帮助。因为没有一个攻手可以独自完成扣杀。”当林莉看到排球队内偶有因配合失误产生的小摩擦,她会分析原因,让队员们互相沟通。“比如她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球能让队友扣得舒服’,更会强调‘场上必须信任队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陆紫萱说。在林莉的引导下,球队的凝聚力在磨合中愈发强劲。
在周婷婷眼中,林莉就像一面镜子——照见基本功的重要性,照见团队的意义,更照见“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女排精神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与相处中,悄然刻进每个队员的骨血里。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林莉认为,郎平教练的悉心指导与精神引领,成为她成长路上最坚实的支撑,更深深塑造了自己的职业轨迹。“郎导总能精准捕捉每位队员的特质,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各展其长。在我遇到困难、退缩、自责的时候,她都会用幽默和热情感染我。”郎平的敬业精神也让林莉十分佩服:“在训练场上,郎导时刻关注我们训练,并且还经常手把手指导。”
林莉常常会想起郎平教练,也会不自觉地将这些精神带给学生。队员们垫球的“蹬送动作”不到位,林莉会一遍遍示范,直到每个人都找到感觉;赛前集训时,若有人因疲惫而“放球”,她也会罕见地严肃:“训练要当比赛打,现在散漫,比赛时怎么能抗住压力?”这份张弛有度,让队员们既敬畏又信服。有时候,队员们会选择主动加练,林莉也会过来陪着她们练习,让林莉很感动的是,“学生们会在晚上6点半开始练,一直练到保安来关灯。”
现在,林莉作为学校的团委副书记,有了更多机会和青年学生们保持密切联系。比如,她常常收集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想法和需求,以便更好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她还尤其关注学生骨干的成长,“学生既要忙学业,又要参与校园活动,有时候难免会有一些畏难情绪,所以我经常会找他们聊聊天,办公室也会准备一些小零食。希望大家有想法或者困难时,就过来聊天和沟通。”
陆紫萱大四时一边训练一边准备公务员考试,林莉总会主动找她谈心。“她问我时间能不能兼顾,累不累,在我备考时给我鼓励。”甚至在球队输了比赛、频繁失误时,林莉也从不会责怪,只说“别气馁”。这份包容与支持,早已超越了师生情谊,成为陆紫萱成长路上的底气。
那个当年在郎平教练严格要求下打磨技术的姑娘,如今将专注与热爱传递给了更年轻的一辈。从为国争光的赛场到立德树人的讲台,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精神——女排精神的火种,正在青春校园里蓬勃生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卞心怡 实习生 贾明皓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1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