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晚,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在四川成都举行。郭丹(左)与史经纬作为旗手引领中国代表团入场。汪龙华/摄
当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世运会”)开幕式的聚光灯照亮中国体育代表团时,35岁的轮滑名将郭丹又迎来运动生涯的一个高光时刻:她与技巧运动员史经纬出任旗手,引领中国体育代表团以东道主身份步入开幕式现场。
这是郭丹第二次担任国际大型赛事中国代表团旗手——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闭幕式上,她曾首次担此重任。从亚运会到世运会,两次执旗相隔7年,郭丹的心态更显从容,“相比于第一次当旗手充满新鲜感,这一次更多是荣幸和感慨,证明我的热爱和坚持被大家看到了。”
郭丹的履历,严丝合缝对应着中国轮滑的突破史:12岁进入专业队;14岁在2005年亚洲锦标赛上夺得15000米金牌,成为我国首位速度轮滑亚洲冠军;2012年,意大利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1000米比赛,她再次改写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速度轮滑世界冠军。
“在哥伦比亚世运会‘虎口拔牙’的经历最难忘。”郭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回忆,2013年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世运会,她特意提前两个月奔赴这个“轮滑王国”备战,当地治安形势严峻,但她没顾虑太多,“就想从霸主手里抢金牌”。
最终,在那届世运会10000米积分淘汰赛中,郭丹为中国队赢得轮滑项目世运会首金,又在公路20000米淘汰赛中再下一城,并收获场地15000米银牌,以两金一银的战绩闪耀赛场。胜利不仅打破了哥伦比亚对轮滑项目的垄断,还让郭丹成为首位在轮滑世锦赛、世界杯、世运会三大赛事中完成登顶的中国选手,实现“大满贯”。
“2014年在家里收看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电视转播,看到那些运动员觉得很帅很酷,我想能站上奥运赛场是每个运动员的梦想吧。”登上轮滑项目巅峰后,郭丹却做出大胆决定,25岁的她要改练速度滑冰,成为中国第一位“轮冰双栖运动员”。
“轮转冰”跨界并没有想象中容易。“看似相近的项目,其实训练、技术、技战术都有很大差别。”郭丹说,更大的挑战是心态调整,“以前,我毕竟是‘大满贯’得主,但到了冰场上,我就是初学者,等同于把此前的荣耀全部清零。”
日复一日的坚持让郭丹连续登上2018年平昌冬奥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她不仅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一大梦想,也为众多轮滑人的职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轮滑是人与人的竞争,滑冰更侧重超越自己。”这段跨界经历,让她能以更包容的视角看待不同项目的发展,“非奥项目和奥运项目的关注度确实不同,但当我们真热爱一个项目,不会考虑太多,我现在更懂得珍惜赛场,享受比赛。”
2024年,郭丹退役后入职苏州科技大学,成为一名体育教师,本已转型幕后的她,却因成都世运会的举办再次心动,“这届世运会在家门口举办,意义非凡,这是我选择复出的最大原因。”今年3月,退役一年、未进行系统训练的郭丹低调复出,以总积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世运会入场券。
“恢复训练至今,每天累得回家倒头就睡。”郭丹说,这次复出堪称“超负荷运转”。作为大学教师,她需平衡教学与训练,“下午1点半的课,我申请提前到1点开始,只为课后能赶去训练。”国家队集训期间,她每天与十七八岁的年轻队员一同训练,“她们正年轻,但对我来说,每天都是强度课,腿就没有不累的时候。”所幸队友的支持让她倍感温暖,“我练不动时,她们会在后面推我、在前面带节奏,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特别难得。”
本届世运会,郭丹还要兼任国家队教练。“刚开始很忐忑,既是运动员,又要带领队伍。”但队员们的配合让她打消顾虑,“现在00后选手训练和思考都很主动,会自己找不足、设计战术,我们互相勉励,氛围特别和谐。”她告诉队员,“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教练,要了解自己、相信自己。赛场是展现实力的舞台,要享受这个过程。”
“专业运动员的实践经验很丰富,但理论是短板,我希望通过教学和学术研究,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在学校,郭丹是备受学生欢迎的“明星老师”,她复出参赛的故事成为“活教材”,“我想让学生看到,任何时候都可以追逐热爱。”尤其学生们为“旗手老师”自豪时,轮滑又再次借助世运会的平台收获瞩目,“这也是推广轮滑的一种方式,希望我的表现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项运动。”
本届世运会,回归轮滑赛场的郭丹将参加多项角逐,她不确定自己能否“老而弥坚”、继续创造奇迹,但这位“大龄复出”的旗手带领中国代表团入场时,已经在诠释着体育精神的无限可能。“我始终有颗不甘平凡的心。”郭丹说。
本报成都8月7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0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