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通化,有一名叫王铁映的民警,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解锁致富密码,用创新织就平安网络。这名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通化边境管理支队麻线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以14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边境一线书写着新时代人民警察的责任与担当。
从“外乡客”到“贴心人”,从“小渔村”到“打卡地”,从“一人守”到“全村防”,他用三重身份诠释着“戍边”的深刻内涵。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王铁映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
2011年初入警营,面对麻线乡下活龙村星罗棋布的农舍与阡陌纵横的乡路,王铁映也曾迷茫。但他坚信“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每日穿梭于乡野之间,将足迹化作丈量民情的标尺。
经过无数次走访,他总结出“三必到三结合”工作法:急难险重必到、婚丧嫁娶必到、逢年过节必到;与扶危帮困结合、与维护稳定结合、与长远发展结合。
14年来,他的走访行程超两万公里,记录30余本走访笔记,实现警民双向熟悉率100%。村民家中的大事小情,他件件放在心上;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他句句记在本中。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警队“铁脚板”、民意“百事通”。这份执着与付出,也为他赢得“吉林省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等荣誉。
下活龙村曾是典型的边境贫困村,交通闭塞、劳动力外流、产业单一,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如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成了王铁映心头的大事。他以通化师范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分院成立和“乡里农创园”建设为契机,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小组”,开办“小铁夜校”,邀请养殖大户、致富能手为村民传授技术,帮助对接销售渠道。
在他的推动下,村里13家“渔·坞”主题民宿拔地而起,带动户均年收入增长110%,曾经冷清的小渔村变身旅游打卡地。与此同时,他组织设立“乡村爱心帮扶金”,与8户贫困户结对帮扶,累计捐款3万余元。“中国好人”“吉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正是对他无私奉献的最好褒奖。
作为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王铁映深知维护边境稳定的重要性。随着下活龙村旅游业发展,外来人员增多,治安管理面临新挑战。他创新推出“民警+辅警+义警”的“三警”群防联控模式,建立“法律咨询室”“麻线义警工作站”,构建起治安防控、矛盾化解、法治宣传“三位一体”的社会化警务格局。
自“三警”模式运行以来,联合踏查300余次,采集信息3万余条,协助破案20余起,调解纠纷60余起,实现调处率和群众满意率双100%。这一创新实践被吉林省委改革办全省推广,他本人也荣获吉林省首届“十大法治人物”、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等称号。
从青涩警员到警营骨干,从服务群众到振兴乡村,从守护平安到创新治理,王铁映用青春和热血在边境线上书写着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壮丽篇章。
《中国青年》杂志记者 宿云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1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