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班级的孩子们取得了好成绩,李红艳开心地和他们拍照留念。
读完谈海玉19年坚守那曲的事迹,我内心满是震撼与感动。这位早我21年参加西部计划的前辈,用19年光阴诠释了何为“种未来”。她不仅治愈病患,更培养出藏族医护人员,让医疗之树在雪域高原开枝散叶。
2024年,我大学毕业后参加西部计划,怀揣着对远方的憧憬与奉献的热忱来到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恰库尔图镇牧业寄宿制学校从事乡村教育志愿服务。在这片土地上,我始终坚信,每一次的言传身教,都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未来的种子。我精心对待每一堂课,用心浇灌,期待着知识的繁花盛开。
破土:在荒芜处播种
2003 年,谈海玉面对低压缺氧、寒冷干燥的恶劣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有退缩,而是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扎下根来。2024年,我在富蕴县恰库尔图镇牧业寄宿制学校见到的,是掉皮的墙面与杂草丛生的泥地操场。两个相隔20年的春天,我们同样在荒芜中埋下种子——她种下的是医疗希望的格桑花,我播撒的是知识的嫩芽。
抽枝:于贫瘠间扎根
记住80个哈萨克族名字的过程,就像谈海玉学习藏医典籍的日日夜夜。“老师,我的名字是阿依江·托合塔尔别克,意思是月光下的勇士!”为了记住这些诗意的哈萨克族名字,我创造了“名字故事本”,请每个孩子讲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渐渐地,语文课变成了文化交融的现场:我们比较“雪”在汉语古诗和哈萨克族民谚中的不同意象,用舞蹈动作演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就像谈医生学会用藏语问诊一样,教育的种子总要适应当地的土壤才能生根。
展叶:用知识去滋养
正式授课后,孩子们踊跃的提问让教案本写满了意外收获。我们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就像谈医生带学徒观察高原病理特征。每当孩子们用混合着汉语和哈萨克语的欢呼喊出“懂了”,就是一颗名为“未来”的种子破土而出的声音。最难忘那堂《少年中国说》朗读课,当孩子们完整背诵全文时,窗外飘落的雪花恰如知识浸润心田的具象。这种相互滋养的关系,让我理解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共同生长的旅程。
李红艳和支教班级的孩子们在一起。
开花:让梦想绽光彩
2024年冬天的足球赛成为梦想的绽放仪式。当时,泥地操场上已覆盖了厚厚的积雪,但这丝毫没有减退男足队员的热情,他们在积雪中奋力奔跑。受学生们的热情邀请,我坐在简陋的主席台上观赛。一群女生立刻簇拥过来,一边七嘴八舌地为我讲解场上的规则和球员表现,一边手舞足蹈地比划着,眼睛里闪烁着明亮而兴奋的光芒。教育的神奇,就在于见证一个个灵魂找到自己的绽放姿态。
结果:待希望满心田
2025年春天的告别仪式成为希望的丰收庆典。当彩纸礼炮在教室炸响时,礼物在讲台前堆成小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学生们送的画作里有31幅描绘“未来的自己”时,我真正读懂了陶行知这句话。这段支教之旅教会我:教育的果实,不在当下采摘,而在未来收获;不是物质的回馈,而是生命的延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整理)
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 李红艳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9日 07版